这可以是一个吹风机
这是一个吹风机。
这可以是一个吹风机。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但它可以是一个吹风机。
如果我的老师是用第二种和第三种方式向我传授知识,我想他完美的证明了自己的无知和愚蠢,并且没有一点魅力——竟然用这么显而易见的“事实”卖弄。
直到读了Ellen Langer的《专念》,我才意识到可怜的是自己,这么多年被填鸭式的中国教育毒害到不会怀疑手上的吹风机。追求真理固然重要,但难能可贵的是与自己的辩论——怀疑真理的普适性和永久性。
这是一个吹风机——无条件阐述方式,它描述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这可以是一个吹风机——有条件阐述方式,它描述了一种可能性。也许这个东西还可以是一个橡皮擦,只是被做成了吹风机的样子。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但它可以是一个吹风机——暂时性有条件阐述方式,它介于无条件和条件阐述方式之间。
哪种阐述方式更能够激发学习小组的创造力?
当我们用无条件阐述方式与学生或项目团队沟通时,我们其实是把关于世界的所谓“事实”当作无条件的真理阐述。既然是真理,那就不容置疑和挑战。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扼杀了创造力和其他存在的可能性。
第三种阐述方式引入了可能性,但句式结构上有比较明显的暗示。如果东西很难,而人们没有过多的选择余地,一旦第一印象形成,人们就比较倾向一直把它当吹风机使用。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项目中遇到技术难题,如果不进行头脑风暴,而是围绕预先列出的1-2个解决方案讨论,最终会进入死胡同,无法展开走下去的原因。
第二种句式“可以是……”它本质上是增加了不确定性。实验证明,这种不确定性激发了创造力,有条件的学习小组所想出的新奇方法是前面两组的两倍。
所以,接受不确定性,制造,激发并欣赏不确定性是Langer博士认为的创新要素之一。这一理念可以应用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激励我们更加专念地找出问题的所有可能性。
我在给3岁的女儿讲《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中,启发她围绕:“狐狸在树下,它也想吃到肉,该怎么办呢?”展开联想。得到的方法如下:
它可以爬梯子呀
它可以搬凳子呀
它可以用牵牛花给乌鸦打电话,告诉它要分享。
乌鸦也可以飞下来,给它吃肉肉
……
你瞧,“可以”的方法很多,而且很妙。
孩子的世界多么丰富多彩,或许这种思维方式也可以给成人一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