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语当代艺术与泛艺术研究今日看点

摄影构图与绘画构图的同与异

2017-02-16  本文已影响502人  吴达立

在我从事艺术生涯中,发现艺术爱好者们最喜欢问我的每每是构图问题,仿佛这在我由于从小绘画、频繁接触古典艺术与现代视觉文化培养出来的天然构图审美力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棘手的差事。由于人是视觉动物,构图这类创作的基础技法与知识,其实可以通过不断接触视觉图像、作品等培养出来,现代文明的理性效率主义污染了人这双天然的审美之眼,使得我们桎梏于对艺术作品与创作的固有看法——认为高雅的艺术与庸俗的个人生活无关,甚至未经练习的人毫无审美力,必须通过枯燥的技法训练才能欣赏艺术。其实,一些并无被现代文明染污的人们,那些原始部落的原住民、偏远地带的乡民、边缘人、孤独症患者、精神分裂者等,未经学院训练的他们是天然的艺术家,能以强烈的情感与丰富的构图喷涌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这也是艺术史里一门比较奇特的流派之来源:原生艺术。而能够自如上网、穿梭于城市生活的普通人的我们,虽然可以通过学习理论与技法来欣赏艺术、创作艺术品,但艺术最需要的,莫过于一颗纯净的心灵与一双勇于实践的巧手。

作为一个艺术实践者与理论爱好者,以下我将用自己的创作来解说摄影构图和绘画构图的相似处与不同处,同时,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列举一些创作的基本要素和色彩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一,绘画语言与摄影语言基本一致的部分:

1.在一个二维框架内通过点线面的搭配与聚散,表现一个或多个超二维,或者多维空间,以此来记录某种内容或思想,一个主题或者片段。

腾讯新年动画系列门神海报:《时光诡域》,数码绘画, 作者:吴达立

纽约的街头车水马龙,一排排的士等待着红灯变绿。故事中的男女主角有某种互动缠绕但又暧昧不明的情愫。女孩儿正欲前行但又蓦然回首的动作,以及男孩的等待,略略前倾的姿势,飘绕的烟丝以非时空的方式将平行的二者串联起来,从而打通了左右画面,于是浩大纷扰的三维空间中特定的情绪瞬间被凝固,属于摄影的瞬时性和绘画特有的非时空性得到了综合,通过营造透视空间幻象的二维画面因此有了某种灵光回归的神秘感。

系列摄影作品《光明》之一,黑白摄影。作者:吴达立

主人公是外公,该系列摄影系我为纪录他失明后的日常生活而创作的。作为一辈子怀揣坚定信念的、过时的老革命,即便是瞎了,每天也必须要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去了解时事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似乎这样一天才算没有白过。因此“光明”便成了创作中值得玩味的元素。我采取了绘画中常见的黄金分割的经典构图去布局主人公的位置,以窗帘到外公这条线为轴线分割两侧,一侧靠近室外光源从而点题,另一侧,则用姥爷心中的“光源”——收音机,它伸长的天线指向背后默默支持着外公的外婆,连接两者的中间的是各类日常生活所需品——食物与药,试图描绘两者之间相依为命的联系。这条隐线的上方是一幅双蝶的装饰标本,因而,标本-外婆-外公三者形成画面中的等边三角形,使得摄影构图稳固而庄严。

2.通过形象来反映一定的时间性, 新闻性质的纪实摄影近乎绘画中的速写。

人物速写,炭笔,作者:吴达立

3. 通过画面构成,体现与传达某种情绪和氛围。

《我的脸我的路》,丝网印刷,作者:吴达立

丝网印刷创作是先在电脑中调试后,通过分离不同颜色通道,再去实施后续的丝网工序的。创作这张丝网的时候,我正不断地徘徊于虚无与不知何去何从的无措的烦恼里。我首先创作了一张油墨水彩画,画作上部留出大片的空白,脸的眼睛与头顶则干脆被削掉,再经过电脑处理,选取一张电线密布的摄影,将脸下半部深深地嵌于被交错复杂的电线割裂了的天空中,试图通过画面部件的排列与布局,传达出一种低落与迷茫的情绪。在电脑创作过程中因为扫描数据保存出了故障,于是在画面留下了一条条横向排布的直线。我觉得电脑故障留下的痕迹与水彩肌理效果以及拍下的电线画面的三者交汇很有意思,也更接近自己的意图,因此故障被我保留了下来,成了此后作品里经常出现的要素。

4. 借以形象和色彩,造型等,唤起观众心底的共鸣。

(silent ocean) 《寂静的海》,水彩,作者:吴达立 《角落里的巴别》声音影像作品截图,作者:吴达立


二,各自优势。

从各自凭借的媒介自身特性来看,摄影容易受既定的时空制约,以及外在环境条件的约束,而绘画更能有超时空、无中生有的想象力,更似建筑中的蓝图。它不一定体现现实中存在的东西,可以是创作者对不完美现实的一种回应。

《聊斋志异之鬼宅篇》,数码绘画,作者:吴达立 南京地铁五塘广场站公共艺术《太虚幻境》局部,数码绘画。作者:吴达立

摄影有更多技术层面的要求。拍摄创作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摄取对象、镜头的选择,后期数码操作、暗房调试,如变形,变色,淡出,淡入,叠印,缩小和扩大某部分等等,达到预想效果。如同法餐中形形色色排满一整桌的餐具,吃鱼的时候有鱼刀,吃肉的时候有肉刀,不同对象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并且不可混合。绘画的工具较为简单,而正由于工具的简单,好似中餐的筷子一般,灵活变通,不受诸多外界因素控制;也正由于工具简单,对创作者难度要求就更高,因为他们必须无中生有一般由心而发带动工具去描绘,才能达到摄影媒介利用诸多工具形成的效果。

三,绘画构图如何运用在摄影上。

什么是构图?视觉艺术的形式在中国画中讲的是经营位置,西方绘画是讲求设计的。它包含两个重要因素:

1. 以线和形的调配带出结构,如建筑,道路,河流的线条和外形,人物外轮廓等。

2. 颜色,面,质地等,带出的是内涵,比如描述性的:河水的清澈或浑浊,羊肠小道与沥青高速公路,水泥建筑和木质吊脚楼等,这些词组背后传递的信息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通过结构与质地二者的巧妙结合,可激起观众的审美感情。而从摄影器材本身的限制来说,它要求线,形,色,面,一次性进入画面构图,比绘画的难度大。


四,绘画构图的一般法则。

1. 线

a) 平衡线:安稳,平静,深远,悠扬。

平衡线示例,年历设计:十二月。水彩,数码绘画,作者:吴达立

冬日是苍凉和深远的,用平衡线构成十二月的基调再适合不过。画面以一张朝向远方望去若隐若现的脸象征对新生的期许。

b) 对角线:动荡,扩张,抒发,颤栗。

对角线示例,《星际小搭档》内插。数码绘画,作者:吴达立

故事情节正进行到松鼠型机器人与一个神秘人相遇继而脑洞大开的一幕。画面用仰视的角度构图,桥廊栏杆和主要人物以及代表奔放思绪的线条形成Z形的对角线,试图勾勒出小机器人忐忑内心与纠结、神秘人推动之后情节发展的重要性。

c) 弧线:运动,渐进,起伏,连绵。

弧线示例,《一个有着漂亮眼睛的男人》 布考斯基诗歌绘本,纸艺拼贴,作者:吴达立

诗歌描述到一群孩子常常去有着许多金鱼的池塘旁喂鱼的片段。在设计该页插图时,我将池塘中的金鱼(法语里称其为poisson rouge“红鱼”)处理成不同类型裁切成弧状鱼形的纸张相叠的样子,继而再用许多白线勾勒以表数量庞大的鱼群,尔后干脆将池塘也弄成鱼的形状,将不同材质的纸张叠加,以示涟漪相继的湖泊波纹,好似“红鱼们”唱出歌声,回音直接同化了池塘轮廓似的。弧形排列的文字像是一颗颗被喂入鱼中的面包,在构图及细节上同样大幅度使用弧线,让画面从而有了包容宽慰的静谧之感。

d) 垂直线:力量,简约,坚定,庄严。

对角线示例,《星际小搭档》内插,丙烯,数码绘画,作者:吴达立

此时,主人公徜徉在昏黄破败的博物馆长阶旁,内心惆怅。于是我以大笔画的垂直线条排列于画面,用高大瘆人的罗马柱体现,也因视角关系稍稍扭曲有着庞大体型的建筑物,象征幽暗深不可测的博物馆内幕对主人公心理照成的压力。而前景是摇摆不定、随风向建筑物呈对抗状态的芦苇,以示主人公犹疑不决的心理状态。

2. 色与面

色彩是一门学问。人的眼睛对颜色的感知来自自然光线的微妙变化,西方古典油画,中国青绿山水,敦煌壁画,大多采用自然界本身固有的颜色及形体的雕塑性或大小块面的切割与分配来构成画面。19世纪由于自然科学中光学的奠定与进展,从印象派开始,西方的绘画多采用点彩或小色块的撞击从而造成画面强烈的节奏与对比效果。色彩的搭配有基本色配色、对比色配色和综合色配色三大类别,不同颜色的调配可形成不同画面效果的节奏与情绪感染力。

色彩的情绪感染力:

由于人无法跳出自身的主观性,色彩能迅速触及人的心灵,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情绪和联想。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由于不同的社会关系与道德价值的渗透影响,色彩的象征意义是不同的,这里采用的是西方意义中色彩的象征及其抒情性。

红:火热,激昂,情色。

蓝:宁静,理智。

黄:光明,信心。

橙:丰收,喜悦。

绿:青春,嫉妒,成长。

紫:神秘,尊贵。

白:贞洁,朴素。

黑:凝重,死亡。

图例10:carmen

吉普赛女郎卡门追求自我的浪漫情怀。人物张扬的个性以大面积的艳红跃然纸上,背景白和黑交接,暗示她无奈的命运。卡门爱流浪的天性与纸皮箱的用途及亲民特质非常贴近,于是我直接以一整块纸皮箱纸片作画。布局上为了体现人物顶天立地的高亢,特意契合其身型将纸张裁切成长方形。


五,绘画摄影化与摄影绘画化。

本雅明的《论摄影》曾详细叙述过绘画与摄影的区别,以及摄影术大规模突进导致的“灵晕”(即“本真”)之丧失等一系列深奥的哲学问题,我在另一篇文章里比较理论化地谈论过,感兴趣的人可以点进去看:艺术的边界:从摄影与绘画的同与异谈起。  说到底历史上的摄影工艺与绘画从来不存在明显的割裂,暗箱——这个摄影术的前驱,早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就频繁使用它来辅助油画创作,本不是什么秘密。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曾风行过摄影绘画化,朦胧化,印象派化等,以弥补摄影作品里由于过强的技术性而导致“灵晕”丧失等不足。如今传统油画的创作者往往不直接描绘自然中对象,反而转录照片,可视为技术的胜利。

马赛克的幻想,数码输出, 2009,作者:吴达立

这幅作品是一张摄影绘画化的结果。数据时代的今天虽然新奇不断,但久而久之始终暴露于各式眼花缭乱的广告与促销、碎片阅读之中的我们实在觉得乏味。还可有私密幻想的余地?带着这个问题,我创作了这张摄影绘画化的作品。背景的碎纸片是我在暗房里实验,用药水显影后制造出的效果,以此隐喻随处可见的碎片,而这碎片竟也是由实体碎片显影得来的;然后,我给自己拍摄了一张照片,再绘制照片,将照片和素描重叠,扫描并在电脑里马赛克化一些局部,最后以数码输出的方式完成作品。画面中的我将眼睛阖上,对外界碎片表露出拒绝的态度。

维纳斯的诞生,数码绘画,2008,作者:吴达立 维纳斯的诞生,数码图像投影,明信片,2008。作者:吴达立

这是一件绘画摄影化的作品,所用素材是一些网上可以收集到的公用无版权图片,再融合电脑数码手绘而成。当时有感于2008年奥巴马新任美国总统、中国奥运会的举行、法国时任总统萨科齐一些激烈的政策等纷扰的国际政治形态,继而创作的。我以祛魅调侃的语气炮制新时代的《维纳斯的诞生》,也完全参照古希腊神话的隐喻来安排不同的角色的位置和姿势。展示这幅数码作品的时候,我选用了投影仪——这个当代的技术媒介,不同于原画的蛋彩画媒介,按照和原画完全一致的尺寸172.5 cm × 278.5 cm,投影到一面白墙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