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歌剧音乐

余隆与托马斯·鲍尔演绎马勒《旅人之歌》

2018-09-09  本文已影响24人  花间星事
余隆与托马斯·鲍尔演绎马勒《旅人之歌》

终于迎来了上海交响乐团2018-19音乐季开幕音乐会。今晚由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指挥余隆先生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托马斯·鲍尔合作带来马勒的《旅人之歌》。这个音乐季鲍尔先生成为了上海交响乐团的驻团艺术家。我们将有机会听到他的很多场精彩演出。

开场的曲目是陈培勋先生的第一交响曲《我的祖国》第一乐章“咏雪”。这一乐章,取材于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悠远的主题旋律,长笛和竖琴营造的风雪意境,磅礴大气,又意蕴深长。江山多娇的画面豁然眼前。今天正值毛主席忌日,不知是否巧合,还是刻意安排,让我们在乐声中缅怀先人。

马勒的《旅人之歌》,是标志着他音乐风格成熟的作品。和昨天刚听的舒伯特的《冬之旅》不同的是,马勒亲自为这组艺术歌曲创作了诗歌,词曲出自一人,让两者的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且他把艺术歌曲用钢琴伴奏的传统,拓展到满编制的管弦乐队,使艺术歌曲更加交响乐化。配器的丰富,很好地彰显了人声的魅力。同样描写失恋的旅人,痛苦悲伤,美好回忆,哀叹不幸,走向死亡……马勒比舒伯特更加怪诞夸张,充满想象。

下半场是俄罗斯晚期浪漫主义大师拉赫玛尼诺夫最后一部重要的文献级曲目《交响舞曲 》。这部作品在他身前首演并不太成功。可能是他尝试运用了漂移不定的奇特和声,导致乐曲被人批评冗长,古怪,晦涩,难懂。作品的结构紧凑,用笔直接,一反他惯用的浪漫华丽风格。舞曲,宗教颂歌,俄罗斯传统音乐等元素,在作品中大量交织运用。

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艰难考验,作曲家对平静安宁充满了渴望。漂泊在陌生的国度,乡愁和游离感不时地影响着他的情绪。即使有舒适的环境,总比不上真正的家园。作曲家曾说:“我试着从心灵里把音乐记录下来,简单地,直接地。不管我心里的是爱、悲伤,还是苦涩、宗教,这些情绪都会成为我音乐的一部分,所以它听起来一定会有爱,有悲伤,时而苦涩,时而虔诚。”

《交响舞曲》时而诡异的氛围,时而激进的音效,又在震怒之后,听到了格里高利圣咏……一场殊死搏斗,在上帝的掌控中回归平静。让我想到托尔斯泰在他《复活》在结尾处,大段引用的圣经。艺术家在思考人生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行,但仅凭一己之力,如何来对抗黑暗的世界。拉赫玛尼诺夫在乐谱结尾处写下“主,我感谢你!”,从此以后再未作曲,此曲也成了他的“天鹅之歌”。

新音乐季,在精彩的曲目中拉开帷幕。除了听觉上的享受,也让我更多思考作曲家和音乐作品之间的关联。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形式,也许正因为它的抽象,才有更多外延赋予我们想象空间。音乐会结束,音乐厅还贴心的为观众们准备了百香果柠檬茶,秋高气爽,夜色太美……

余隆与托马斯·鲍尔演绎马勒《旅人之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