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心理学》笔记7:第四章/习惯与感觉一运动性智力
【习惯与智力I:独立或者直接派生 】
(1) 联想主义:从习惯当中抽取一些基本事实来解释智力;
(2) 错误尝试的观点:习惯是在摸索之后对已作出选择的运动进行自动操作,这个自动操作本身决定着智力自身的特点;
(3) 同化的观点:把智力构想为同化活动的一种平衡形式,同化活动的最开始形式则构成习惯。
(4) 非生成性的解释:与生机主义、先验主义和完形主义相对应的三种组合:习惯来自于智力,习惯与智力毫不相干,以及如同智力与感知那样,习惯可被解释为一些构造过程,但其构造法则则是独立于发展的。
(5) 智力运算先验论:智力与习惯完全无关,智力运算是从独立于经验的内生性结构中起源的,而习惯则是在与经验的接触中获得的。
(6) H.德拉克鲁瓦:习惯对付重复性的环境,习惯运动似乎囊括了一种普遍性,但是,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操作,智力则完全用对另一种性质的概括一有意识的选择和理解。
(7) 追溯感觉一运动智力的起源,也就是在重新发现一般意义上的学习之情景。
(8) 拜敦代克(Buytendijk):分析了低等动物,特别是无脊椎动物的习惯形成。通过生机论解释理论发现习惯因素的复杂性,把习惯自身所具有的协调归属到智力本身,这一有机体自身固有的能力。
正是“手段加目的”这一关系决定着智力动作的特点,习惯是智力组织活动的表达,并且同时存在于所有的生命体当中。
生机主义也将习惯解释为有机体无意识的智力结果。
(9) 作者观点:首先,习惯,如同感知,是不可逆的,因为它总是指向一个方向,指向并为了一个同样的结果, 而智力是可逆的。反向习惯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习惯,而智力的“反向运算”在心理上则同时包含着正向运算。 其次,基本感知也不会直接变为智力动作,智力也很少改变获得性习惯,尤其是在习惯形成之后不会立刻跟随着一个智力的发展。在生成的秩序上,这两类结构的出现确实存在着明显的脱节。
(10) 任何地方都存在着运动与感知之间的联想。联想是把新元素整合到活动先前的图式中,无论先前的图式是反射的秩序,还是属于更高的水平。联想绝对都是同化,因而联想的环节都决不是简单地对被外部现实所完全给定的关系进行临摹。
(11) 我们发现一种最终发展成智力所特有的运算的同化组织,自一开始就出现在感知活动及习惯生成当中,那么,试图用解释完美智力的经验论模式来解释所有的阶段就是不合适的,因为它们忽视了同化的构建
(12) 斯皮尔曼将智力归结为三个基本时刻(“对经验的理解”、“对关系的推断”及“对相关的推断”),必须补充, 如果没有建构性的同化为中介,经验是不能被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