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

过程重于结果

2017-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雨墨妈妈
导读:前几日看了篇文章,作者表达的观点是,孩子太小毋须旅行,说是某教授观点,教授在自己孩子幼时带去美国,孩子长大后,唯一忆起的是某日饥饿之后在餐馆饱食一顿,结论就是孩子太小,不必出远行.

早有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由此可见,古时人们就总结出了,最好的教育是在路上。哈弗大学的一任校长曾经说过,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他的优秀程度。

小雨从婴儿时,和我一同走了一些地方,四岁伊始在欧洲"闯荡".第一次出国,我清晰的记得在香港机场,将要登机时,机场工作人员告知我,登机箱超重,需要罚款,就在我打算交罚款时,小伙走过去不急不慢的对工作人员说"阿姨,我和妈妈是去找爸爸的,妈妈带了很多我的东西才超重的,我和妈妈第一次出国,好多事情需要学习,给我们一次机会吧?"没有人会拒绝一个四岁孩子的言之有理请求。或许小伙早已忘记自己所做之事。但是,孩子自己尝试解决了问题。

瓦维尔城堡

小雨五岁时我们去了德国的慕尼黑,去之前的一段时间,我们一同了解了慕尼黑的历史和景点,我们讨论了要去的地方和行程以及外出所需的物品。记得出发那天因华沙暴雨,我们的飞机晚点两小时,在等待的时间里,小伙津津有味地读了好几本«神奇校车»,刚好碰到国内一个老人团在华沙转机,小家伙毛遂自荐的给爷爷介绍华沙,爷爷奶奶们说旅途不寂寞。有计划的出行,冷静地面对路途中的各种状况,恐怕这是在家体验不到的吧?

在去布拉格的途中

第一次独自带着小雨他国游,是在美丽的布达佩斯,欧洲的冬天天黑的特别早,从机场出来已然黄昏,到酒店附近已是灯火阑珊。第一次在国外,还带着一个四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我的不开口英语,手上拿着酒店地址,心里早已是担忧不已,小家伙说:"妈妈,先找街道".好就先找街道,我怯怯地说:"找不到街道怎么办啊?"只见他不及不忙地说,问人呗!我表达了自己口语的劣势,小伙自告奋勇的去问路,要知道入读国际学校才一个对月,问路自然不是一番容易的事,被问的人不仅要熟悉附近,还得会英语,重要的是热心,小伙一连问了五个人,重于弄清楚了,顺利入住酒店。感谢小伙大胆的尝试问路,契而不舍的寻问。

像这样在旅途中的故事有太多了,小伙已然已忘记了许多的事情。可是,那些遇事不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然于心,解决问题获得的成就感只会激励孩子不断前行。                          

在欧美,旅行是生活的必备。在瑞典,父母是有一个月的带薪假期,可以带着孩子去旅行的,幼儿园每周有一天trip day,这一天,老师带着孩子去各种博物馆或是森林等等;在法国,孩子从幼儿园大班开始,旅行是必修课程,他们旅行的方式多样,学校组织的,和亲戚朋友的家庭一起游的,高中起独自旅行的等等。在旅欧的两年多里,走了不少国家,见到许多不同种族的家庭带着孩子到处旅行,实话说,见到国人欧洲游的不少,带孩子的凤毛麟角。

为什么不和孩子一同旅行呢?

答案不一,无非是孩子太小,什么也看不懂,带出去太麻烦,旅行中太吵等等,各种理由。

带孩子出游法宝:1.孩子在四岁前,尽量选择出游的地点不要太多,偏向于单一地点度假;2.让孩子尽量的参与到旅行计划制作中来,从旅行地点的选择到行程和攻略制定,酒店的预定,了解旅行地的天气等等,提高孩子的参与度;3.带好各种神器,如孩子喜欢的玩具,画笔和纸,喜欢的书等等,你会发现有了这些,孩子在公共场合也是静悄悄的;4.出行前和孩子了结旅行地点的风土人情。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作者:雨墨妈妈

      俩男孩妈妈,心理学学士,拥有蒙台梭利教育资格证,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十多年,曾旅欧两年多,喜欢瑞吉欧和华德福教育模式,愿意和大家分享我作为妈妈的育儿点滴,更愿意和大家分享作为专业老师的经验。

              育儿的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