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成长励志城市故事

如果可以的话,别让孩子一个人成长

2019-04-07  本文已影响17人  凉人不薄_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12岁儿子因考试成绩没超过95,被妈妈扔在了高速路口,宁愿被起诉,也不愿接儿子回家。

当时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内心说不震撼是假的。俗话说,虎毒不食子,我真的很难想象天底下竟然会有如此狠心的母亲。这件事会给孩子留下多大的心理阴影?

难道成绩真的就这么重要?重要到甚至可以盖过血肉亲情?恐怕在一些中国家长的心理就是这么想的。我也是一路这么过来的,从小学开始,周末数不清的补习班,周末忙的跟陀螺似的,上一秒刚下课,下一秒就片刻不歇地赶到另一个地方上课。长年累月地下来,竟然也习惯了这种方式,终于熬到了大学。

成绩重要吗?当然重要,成绩不好怎么拿奖状?说得好像一张纸就能把你的知识和人品都显示出来似的。可是,的确可以啊,你看,奖状的评定方式都是按着德智体美劳来分的,拿着奖状可不就能证明你这个学生做的是优秀的了吗?

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现在的家长啊,样样都要攀比,财富要比,家庭要比,现在连孩子都要比。如果听到对方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多报了一门课,就立马也要去报,唯恐落了后。那么这些家长有没有想过,孩子从来都不是用来攀比的工具?

有人可能会反驳,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并不陌生,我想很多人都听过,对不对?

所以,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我也可以理解,我也知道他们为什么会不惜花重金都要让孩子上补习班。那些家长认为自己 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那他们就应该接受。可是,又有几位家长问过孩子是否乐意接受呢?很少吧。

家长都是在社会经历过摸爬滚打的人,该有的经验总是比孩子要多的。所以就仗着过来人的身份教育孩子“你现在怨我,你以后就会知道,我们都是为你好”,这样的话并不少见。

本应该是处在最无忧无虑的阶段,却硬是被父母的“为了自己好”给缠上了枷锁。从此,失了童趣,被迫成长为一个小大人。试问,偏生这算是表现最乖的孩子,你看,多让父母省心。要我说,也是可笑。90年代以前的人都渴望找回童年,找回童趣,而比他们年轻的一代人,却在慢慢失去。家长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究竟是不是被你们扼杀的呢?怎么你们追求的东西到下一代身上就这么不值钱了?

他们自认为给孩子铺好了路,且在吃穿用度上也不少他的,便是疼爱孩子了。当然,这里父母也分两种虎妈和猫爸。

前一种是虎妈,认为严厉一点的,才能教出好孩子,也可以把他归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一类,关心也大都在孩子的成绩上体现了。

后一种是猫爸,主要采取怀柔政策,指针对自己子女采用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他们宽容、善于和子女沟通,采用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引导女儿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果孩子可以做选择,肯定都会选择第二种的的。可是选择权从来都不在孩子身上,父母选择了成为什么样的角色,那么他们的教育方式也就基本上定了型。

趁着孩子还小,花点时间陪陪孩子,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而不是一昧的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给他们,并认为这就算是尽了父母亲的义务。

我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小时候,父母因为工作的需要,把我留个外婆照顾。从记事起,我便特别依赖外婆,甚至忘了还有父母的存在。他们也许是觉得亏欠了我,不能一直陪在我身边,所以在物质上能满足就尽量满足。可是,这有什么用呢?隔阂已经产生了。偏偏我爸又是属于前一种类型的,关心的只有成绩。每次也只有聊到成绩的时候,他才会多说几句话。我其实挺反感这样的。

现在上了大学,时不时的聊天,聊的还是成绩,我是真的很不开心了。从小到大,我没有感受过父爱,也不知道它究竟伟大到什么程度。我妈说,我爸在跟我拉近距离,可是你有见过这样的吗?离家在外,不问过得好不好,张口闭口全都是成绩,有完没完?

深呼吸了一口气,按住了自己的脾气,要是换作以前,免不了又是一场口角。

我在长大,而父母也不应该在原地踏步吧,至少,在精神上陪伴着长大啊。如果可以的话,别让孩子一个人长大,有些事明白的太晚,或许是来不及补救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