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读书简友广场

笔记7《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

2022-03-16  本文已影响0人  JIE制

《On writing well》在英文世界里被称为写作圣经,整本书的核心只有一个:简洁。并非只针对专业作家,而是面向每个有写作需求的人,也不是只针对文学写作,演讲稿、工作报告、邮件信函都可参照,普通人遵循书中的写作指南,反复打磨,都可写出干净、漂亮的小文

终于到了完结的时刻

历时7天,24个重点,4次call back,15篇批注。默默感觉自己干了件好了不得的事情,但其实只盯着7这个字,竟然用了7天!7天的日更!在没东西可写的时候,这样也可以!果然大师诚不欺我,对写作者来说,万事万物皆可写读书笔记写7天。

向来读书不求甚解,这一次较了真。这么短的摘要,逐字逐句,一个标点都舍不得浪费的全部重敲了一遍。里面的若干重复我也照单全收,作为指导写作的大师,是不是有点尴尬?该如何解读?当然,对我来说没关系,至少,对重复照单全收,也算是我不仅注意到而且依然表达瑞思拜的一种方式。不是对外,而是告诉自己:我是认真的,关于写作这件事。比学习跑马、撸铁、读书、断舍离、架子鼓……比过去学习任何新东西都要认真。

这件事不寻常,像我这种三分钟热度,什么都想偷懒,凡事总想投机取巧走捷径,遇事图省心无脑死磕不爱思考的单细胞生物来说,非比寻常。

难道,这是我打算终身坚持的所谓使命?不怕死不要脸的说出来这个词,竟然也没觉得脸红心跳。皮又厚了。

应该没到使命那么夸张,最多算热爱应该大差不差。但热爱那么稀缺,“稍微有点“就爱到不行,这个这么上心,也只能好好对待一下。好歹,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你要记住:写作是线性的、连续的,要有逻辑、有张力、有叙述方式,不然所有你清晰、令人愉悦的句子就会分崩离析,不成一体。逻辑就像交税,它把句子前后粘合起来;句子张力也要一直保持,从这个句子传递到下一个,从这一段落到下一段落,从这一篇章到下一篇章,而好的、传统的故事叙述方式,就是在读者毫不觉察间,拉着他们向前。(让读者觉得你写的每一句都是选择的必然。)

每个句子有且只应该包含一个想法。读者一次只能处理一个想法,他们是以线性思维去理解的。

不要害怕将一个长句拆分成两个短句,或者三个。

现在,想一想,读者们接下来想要知道什么?在每个句子后,你都要问自己这个问题。

有时它未必是你实际旅程的终点,如果你觉得再继续下去并没意思,只是一种苦差事只是为了完成而完成,那就停下来。一篇文章很重要的一个决定就是在哪儿结束它。经常是故事本身会告诉你它想停下来了

当你从材料中收到一个讯息……你的故事告诉你该结束了,不管接下来发生什么,寻找那个结束的出口。

一个我经常用来保持自己前进的训告就是:涉身其中。作为一个非虚构类作家,你必须要投注到一些不期而遇的事件中。如果一个主题使你感兴趣,就是追寻它,即使它在另一个乡镇,另一个州或者另一个国家。它不会自己来找你。


- 全程无尿点

花钱去影院,买的就是2小时精神紧张被你牵着走。看电影还算好,毕竟买了票,就算票钱不肉疼,手里的爆米花没吃完也还勉强坐得住。但内心奔腾的草泥马可不会管这些,看完去豆瓣骂娘也就拦不住。

文字更占优势,一本书在手里,再垃圾,很多人还是会抱着“来都来了,还是看完吧”的旅行体验映射,通常勉强自己看完再骂人。我就是这样,一本烂书看完了再后悔是常态。

但是,高节奏的生活,这样的情况终将越来越少。看电影未必需要去影院,有优酷,有VR,要不了多久在家也能看巨幕。看书更是如此,有电子书,有抖音解说版,有豆瓣点评,给你扒皮拔到一丝不挂。

对抓不住自己文字,根本没有第二眼机会,直接略过还算好,点叉叉才是最高级别瑞思拜。

你看,作为阅读者的我,清晰的告诉作为写作者的我:醒醒吧,好好锤炼你的文字,除非你修炼成莫言托尔斯泰,直接讲重点,否则,铺垫都不值一看。

这是个悲哀的事实,也是基本修养。小和尚就应该好好挑水劈柴一板一眼,有了道行才有资格玩花式。

- ending

何时结束?故事自己知道。

这不是废话吗?不是。该结束的时候,你就别废话,直接结束走人。多的一句话都是多的。尤其是你说的,不是故事说的。冉云飞老师说,通常情况下,你的最后一段都可以直接删除。跳回到上一段结束刚刚好。我试了一下,确实如此。

比如把我的上一句删除直接结束,就是刚刚好。


只有当人们拥有了自己的儿女,第一次感受到年龄已去的阵痛,他们才突然想知道更多关于家族传承的历史,一集所有的传说与轶事。

回忆录并不是为了出版。写作是一个有力的探寻方式,它让你与自己一生的过往,起伏荣衰达成和解。它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穿过生命中最艰难的一些冲击——失去,悲伤,疾病,沉溺,失望,失败……为了寻找谅解和安慰。

不要尝试用“写作者”的视角去写回忆录,正常地去叙说那些往事就好。做自己,读者会跟随你去任何地方。你一生的作品就是你自己。

写回忆录,关于是否侵犯亲朋好友的隐私。不要过早担心隐私问题,你第一要务是趁你还能记得住时把它写下来——趁现在。

最难部分是自传从何处下手?写谁?在哪儿结束?家族关系纷乱复杂,记忆碎片繁多,你必须要做些删减的决定。比如一个大家族,最好只写一个分支,比如在爸妈分支选一边来写。


写作是一个有力的探寻方式,它让你与自己一生的过往,起伏荣衰达成和解。

我显然还没做好准备,没办法和自己的起伏荣衰达成和解。因为我只有伏衰。就算只是写给自己,感觉也是loser,只有模糊的看清生活真相,还有很多的不得和不甘,内心不平和是没办法和自己和解的。

这种状态算无知无畏,还是中年依然不清醒的悲哀?

或者,换个方式,不要回忆录,要即时记录。一直在向前,一直在探索。等到和自己和解的那天,再去写回忆录。

- 你一生的作品就是你自己

鸡汤里的战斗鸡。问题是,挂在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和你的随手涂鸦,都是作品。对普通人来说,拼了老命画出的“作品”也进不了卢浮宫,但依然是你人生的作品

拼尽全力,也不过是狗血,庸俗,纠结,任你认真对待,也照样事与愿违的一生。就像《斯通纳》,外人看来的美满,背后都是一地鸡毛。每个人,终其一生,不过是活成《斯通纳》。

可是,斯通纳的一生也是一生,不能就地告别,也只能演好自己的人生剧本,最烂的剧情,也得微笑面对。因为,剧本改不了,体验却是自己真实的。


斯通纳:终究要面对的同样平凡的一生

因此我总是尽力写好——以我自己的标准:我还从来没改变我的风格以适应文章的题材或者那些潜在的大众。

当我们说喜欢某些作者的风格时,其实是指我们喜欢它们所展现的个性。

我们知道动词比名次更有生命力,主动动词比被动更好,短句子比长句子更容易阅读,详实的细节也总比模糊的抽象更容易推进。

如果你想写的比其他人好,你就不得不想写的比其他人好。你必须要对你自己的作品有一种占有式的爱和骄傲。你必须要捍卫自己所写的东西,哪怕是要对抗不同的中间人,编辑,代理机构,出版社……他们的眼光也许不同于你,他们的标准也许不如你高。

你对自己作品的在意与苛刻,以及准时交稿意味着出版社认为你更可靠,编辑不想要一个他们不能依赖的作者。

伟大的棒球外场手,他每天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训练才能使他在赛场上看起来毫不费力。一个记着曾问他怎么能一直打得这么好,他说:“我总是在想象着看台上至少有一个人从来没看过我打球,而我,不想让他失望。”

获救之舌

不能免俗的,收尾是鸡汤。英雄之旅的归来时刻,也只能是这样。历经千难万险,狼狈不堪,但只要是回来的,除了称一声英雄,我们还能叫什么。已尽全力至完美,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都已承担,还能有勇气回来,只能是英雄。

英雄有自己要面对的,可能是无人的月下舔舐伤口,可能是登顶后的孤独落寞,那是英雄自己必须要面对的。对普通的我来说,鼓起勇气出发,才是现在唯一需要考虑的事。

所以,这个即将断崖式降温尚有阳光的清晨,看屏幕敲字快要眼瞎依然停不下来的我,沉浸在即将提刀出发屠龙的鸡血时刻,在片刻与现实的剥离中,应该算是心流了吧。竟然真的体会到,一丝按捺不住的,快乐。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屠龙路上都是快乐

枕边经典,完结汇总:
笔记1《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
笔记2《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
笔记3《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
笔记4《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
笔记5《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
笔记6《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