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星爸爸⭐的故事
哲学 就是在别人认为至明的地方问为什么
从今天开始,我尽量保持每天输出一篇文章,内容范围大致包括深度思考、思想实验、"记录美好生活"等,但与以往会有所差别,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很难做到"长篇大论",因此文章篇幅我努力控制在一千字上下。
而之所以决定这么做的初衷,一来是加持自己在写作和思维能力方面的提升,其次不想让关注我的朋友们"失望",毕竟时间是宝贵的,避免冗长的文字给大家带来压力,进而影响阅读体验。
当然,我不敢保证全都写的足够好,而且频率还可能会跟不上!但是这其中如果有那么一篇文章,能够激起你的一丝涟漪,并且给你带来些许的改变或者影响,那也算是我为你提供的一点点价值了。
理性之痛——人生之乐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理性”,为什么是它?因为……我“受伤”了。伤的不严重,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是事。
我和星爸爸⭐的故事没错,奢侈了一把,但,我的行为淹没了内心的声音。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相信我,这绝对不是“初恋”的感觉,更像是久经“情场”后,长叹有情的人总被无情的伤!谁会料到,前世的五百次回眸竟换来了今生的无痛人流?纵然恋爱无数,可还是循环应证着那句千古伦语:“绿帽子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那我经历了什么?故事其实很短暂:在星巴克坐了一天,听了“混沌”的课,于是乎被某种“思维之美”所振奋,本想着买个糕点充饥补充能量,但在吧台前,女服务生“诱导”性的语言,促使我又买了一杯她们家新款的冷饮。而在这个极短的过程里,我体会了欲望渐渐在理性中被剥开的感觉,它是“痛苦”的,并且从心理活动中所牵扯出的情绪更是宁人自责又懊悔。
这么描述或许略显矫情,但不重要,你只要深入下去,仔细回想下,应该会感到心里微微的一颤。
你是否在部门会议、家人团聚、朋友聚会、逛商场、与人交流等日常生活中遇到诸多难辞其咎的处境?朋友劝酒让你盛情难却。商家在免费体验活动后向你推销,你感到“吃人嘴软,拿人手短”。领导的无端指责你使你选择委曲求全。面对陌生人的请求,你总是习惯性答应,尽管你不想……
这些情境只是我们生活中零星的一部分,几乎在不同层面上我们都会与它不期而遇——“感性”。提到感性你可能立马想到的是多愁善感、情绪化、怜悯、仁慈这样的词汇。它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相反异常熟悉,以至于会习惯性的忘记它的存在。
But,是不是该跳出来,审视下它在我们身上产生的影响呢?我想,很有必要。如果你认为我只是在讨论这些,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边角料”,那你就错了,我是试图从中抽象出来,以更高的角度,与更大的尺度来反思。
理性通常与感性相对,像是“有我无他”的关系,它们的分工也不同,感性负责七情六欲,理性负责仁义礼智。前者好比小孩儿,后者好比父母。有时孩子会耍耍脾气,家长就会站出来制止他:“这不行,那个不可以”,感性总是对外界很好奇,表现的也十分叛逆。而理性如同正义的化身,维持秩序。
我和星爸爸⭐的故事追本溯源,两者差异在生物学上表现为:感性运算速度快,决策效率高,耗费能量低,可以自动启用。理性可以深刻思考世界,不能自动启用,而且运算速度慢,耗费能量高。
发现了么?感性做出决定是快速的,这其实是由于在原始社会复杂环境中,面对危险时需要快速决策才能逃命,如果等你站着慢慢思考,早都被吞了。
因此感性是伴随着人类进化而一直存在的。理性相较于它,要晚出现得多,大概是从人类发生认知革命时期产生的。不仅是姗姗来迟,而且理性是被逼迫出来的,是人类环境的改变继而不得不变异的进程。
了解了它们的背景,就能很好的说明为什么在诱惑面前,理性往往为零。因为主导我们的仍然是“原始脑”!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所以面对理性思考的“痛苦”,选择显而易见。
有时诱因来自外部驱动,如我在星巴克遇到的情形一样,但可怕的是内在驱动。害羞、难以启齿、尴尬、愤怒这些反应的介质一般是外界干预,使其内在被动的条件反射。
如犹豫不决,就是内驱。当你理性上知道某件事不好,可心里很想去做,是一种主动的内在诉求与价值观之间的摩擦。在这个时候有人推你一把,大概率上你会不再犹豫的毅然选择。
看见没?内驱+外驱=坚定不移(我曾在销售过程中经常碰到此类客户,成交率非常高。)本质上外驱过程也是内驱过程,因为最终行动权在自己身上,只有内驱力不足时才容易被外介牵引。
说到这儿,你应该感觉到了,理性的重要性是不如感性的,不是它的作用不重要,而是影响力!既然是这么回事,那不妨再深挖一下,惯常认知里,我们似乎都不假思索的相信理性的力量,可有多少人质疑过它?
理性我认为它不过是台能够高速运转的“计算机”,而计算结果取决于输入什么样的数字或者代码。换句话说,理性的逻辑基石假设由两条途径获得:(1日常经验。(2思考总结。问题来了,你怎么保证你的经验以及思考方向是正确的? 答案是:没人敢肯定!
我和星爸爸⭐的故事我们真正应该深思的,是经验!这些有意识或无意识被装进你头脑的信息。有多少是经得起推敲的?特别是社会属性下的你我,传统的标签怎样定义了你“应该/不应该”做什么?我说的不仅仅是广义的社会观念,也包括狭义上的个体,因思维习惯固化了的事物认识。这是很可怕的,当错误反反复复出现时,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哪里跌倒又从哪里爬起来,再跌一次……
敲黑板……
所以讲到底真的该多读书、读好书,这是一种取长补短的便捷方式,对发现盲点与盲维有着很大帮助,因为不是人人都做得到深度思考的,有可能你所谓的顿悟只是他人的基本功!
那怎样摆脱“标签”的束缚呢?首先在立场上,我们需要加倍自信一点,狠狠的撕掉它,正视它,这会让你不适,但你得清楚这么做的必要性,明白痛苦是暂时的。同时淡化“自我”和别人的“目光”,有一个事实你必须承认:
(1你真的没那么重要,你和别人没有任何价值关联,没人会在意你的感受如何,你也影响不了别人,七十亿人中有你没你都一样。永远记住:做想做而有价值而不违心的事。
(2都说人言可畏,但我说人颜可畏;你的面子是你最大的成本!回望你的个人是史,你原来在乎的一切,如今对你基本毫无影响,没有人能左右你的人生轨迹;外界异样的目光、你和别人的勾心斗角通通会随时间,消散为过往云烟,永远记住:死不了人的事真的不是事!
也许时光真的“太长了”,我们很难一眼望穿人生的结局,众人从来都是畅想未来,而未来恐怕是比落叶归根那一刻,都还遥遥无期的虚妄。如果用终局思维倒推,今天你每个节点性的行为都会对未来产生蝴蝶效应。但每个节点都发源于你无数个“此时此刻”细小动作的总和——当下即未来!
我和星爸爸⭐的故事回过头来看,理性到底是什么?其实它更像是一个“思维工具”,一个CPU或反侦察系统,并不是借着既有经验盲目的顺水推舟,而应加以批判!理性常给人的感觉是“成熟”,但相信我,成熟不是目的,而是策略。
最后,在《深度思考》里有句话我特别喜欢,送给大家:“头脑里走得越远,现实中走得越稳”。
我和星爸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