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什么读经典》
《为什么读经典》的作者卡尔维诺,在书中缓缓道出自己在阅读经典后的心得体会,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和认识经典。在《为什么读经典》中,作者还提出了对阅读非经典书籍的看法,为读书之人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培根说的,“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而他说的这个读书必然是读好书。经典自然在好书之列。
所谓怡情是指感到快乐。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似乎是很平常的事,这大概是因为凡是经典,必然有其出色之处,有的是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有的则是感情细腻真挚让人为之动容,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阅读经典都是让人享受的一件事。只是若说这是阅读经典的好处,似乎有那么一点点的偏颇,毕竟阅读非经典有时也能达到怡情的目的。
可阅读经典时获得的乐趣确实和非经典有所不同,因为相比于经典,非经典更多更杂,而一个人对于非经典的阅读,往往是依照喜好进行选择。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阅读的非经典,大多都是能让自己感受到乐趣的书籍。但一个人能真正感受到阅读经典的乐趣,往往是在他完全成年的时候。随着眼界的开阔和思想的逐渐成熟,在这个时候阅读经典,更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启迪。所以说,阅读非经典时,怡情的关键在于选择的书籍是否适合自己阅读。经典往往在成年后更能达到怡情的目的。
阅读经典的好处自然不仅仅如此,让我们想一想,如果走在路上,什么样的人会让你多看两眼呢?一是相貌好的,只是相貌这种东西由上天决定,没有办法改变。二就是气质好的,那怎么样才能做到气质好呢?想要做到这点,其实方法很多。因为所谓气质,实际上是指一个人修养和内涵的外在体现,而读书无疑是提高人的修养和内涵最好的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仔细想想,是不是爱读书的人举手投足间都优雅许多,颇有古时名门的风度气韵?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读非经典难道就没有培养好气质的作用吗?是的没错。首先我们要明白,读书能提高人的内涵和修养,是因为书中的道理和知识,无时无刻不在引导读者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书籍对读者有潜移默化影响的证明。所以说,如果指望看一些杂书就能提高修养和内涵,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经典在立意上无疑更加深刻,提出的问题也更值得我们思考。因此,但凡热爱读书的人都不应该错过经典才对。
若说气质算是虚无缥缈的,那么在阅读经典后,我们确实能在某些方面取得实打实的进步。我想应该有很多人为自己的文笔不好苦恼过,而当我们向别人倾诉时,往往会得到一句,那你多看点书吧。这话听着就好像让人多喝热水一样敷衍极了,但仔细想想,似乎还是有点道理的。而这里说的多读书,指的自然就是阅读经典。
因为相比于非经典,经典中无论是故事逻辑还是框架结构,都更好,更完善。这样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学到很多非经典中没有的东西。多次阅读后,可以认识到经典中想要表达的内容,将学到的东西用到自己的文章里,文笔自然也会有所进步。
阅读经典,我们能收获太多东西了,科普类的经典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就像普林尼的《自然史》;文学类的经典可以让我们提高修养,就像伏尔泰的《老实人》…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其实,阅读经典能收获什么,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早有答案。但是如果这个答案说服了你的话,你应该早就开始阅读经典了。可阅读经典的人仍然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心里都清楚,阅读经典,当然要比不读的好,可是也没有什么非读不可的必要。或者说,大多数人的心里都觉得,阅读经典带来的收获非常有限,和付出不成正比。
但是换个角度想想,阅读经典,也不一定是为了获得什么。就好像卡尔维诺在书中举的例子:苏格拉底死前不停地练习曲子。难道苏格拉底真的不知道自己要死了吗?当然不是,但现在练习曲子,或许死前能学会呢?但这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吗?其实也没有,但他还是这么做了。话说回来,我们在读非经典的时候,似乎从未期待过阅读后能获得什么,可在阅读经典的时候,就会要求在阅读后有所收获。
这种想法其实很好理解,当一本书有了经典的名头后,就和高深划上了等号,那么如果在阅读后毫无收获,难免就会有“白看了”的感觉,因此哪怕写得再好,都少有人光顾。而对非经典来说,因为在阅读时本来就没有过多的期待,所以就算只是打发时间,那也算非经典有了用武之地。
可这种想法并不对,因为这不仅对经典不公平,也会打击我们阅读经典的热情。阅读经典最积极的态度其实是,不为收获去看书,这样我们不仅能最快感受到经典的魅力,也会在有所收获时更加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