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请收起你肆无忌惮的愤怒
01
“李老师,威胁小忠的学生找到了,他家长也来了,你赶紧过来!”
我挂了电话,马上带着小忠和他哥哥上了二楼。
还没走到办公室,便听到里面的喧闹声。我们赶紧推门,眼前的一幕让我们不忍卒视。
一个面容憔悴,头发凌乱的中年妇女,手里拿着一把长刷子,正劈头盖脸地往一个男孩身上打去,边打边喊:“死不争气,死不争气!”
唐组长和焦老师慌不迭在中间拉扯,刚一拉开,中年妇女又冲回去继续打。男孩身子躲避着,面上却并无惧色。
我们的到来,让这场火药味十足的战争停了下来。
唐组长让西瓜头男孩自述昨天在食堂发生的一幕,西瓜头嘴一歪:“不就是叫他小心点嘛!
男孩的妈妈,那个中年妇女,一见他这副模样,开始怒斥他:
“你这个猪狗不如的东西,读的什么书,丢人现眼!”
我的心狂跳起来,悄悄挪了下位置,挡住了办公室的大门。
怒骂声在班主任焦老师的一再阻止下才停了下来。
焦老师很无奈,教育了西瓜头男孩几句后,西瓜头男孩才同意向小忠道歉。道了歉后,男孩跟他妈妈走出了办公室的大门。
看到孩子波澜不惊地跟他妈妈走出去,我紧张的情绪才放松了下来。
我刚才真害怕一件事,什么事?我怕男孩突然冲出办公室,从楼上跳下去。
02
我下意识的挡门动作,源自几年前发生在校园的一场悲剧带给我的心理阴影。
几年前,在我曾经工作过的校园,发生了一起学生跳楼事件。
那个跳楼的孩子,是个帅气的男生。事发前,他的母亲被班主任邀请来校了解孩子的情况。
班主任告诉孩子的母亲,孩子近期沉迷网络小说创作,所以成绩下滑,从班上前十名已经滑到倒数几名。
母亲很生气,但是在班主任面前尚能克制。
等到班主任去上课后,男生的母亲发狂了。
她给孩子扇了一耳光,并要求他跪下。
男生的母亲如果能预计得到下一秒的后果就是,不堪忍受辱骂和下跪要求的孩子,直接冲出办公室,从四楼上跳了下去,她绝对不会有扇耳光罚下跪的举动。可惜,一切都晚了。
男生的母亲赶到楼下去的时候,她的儿子已经断气,抢救不过来了。这位悲伤的母亲伏在男生的尸体上,对前来观看的同学说了句:你们不要学习他,他太倔强太容易生气了。
那一刻,她看起来那样清醒,让人难以置信。
一天后,男生的母亲到学校闹事,放出话来,要拿班主任的孩子一命抵一命。
这个可怕的阴影笼罩在校园上空好几个月,一切才恢复了平静。
03
作为教师,我见过太多被请到办公室来的家长,在老师面前,恶狠狠地惩罚孩子的情景。
他们在老师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表达他们的愤怒,愤怒的程度从轻微到烦躁不安到严重的咆哮大怒,甚至当众打孩子。
每个愤怒的家长都会认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愤怒,比如说孩子上课吵闹,严重影响了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比如说孩子毫无理由就打了同学……
在家长生气的时候,他们从来不会觉得自己的愤怒是没有理由的。
但是,他们的愤怒如同利剑,正在杀害着自己的孩子。
最近,网上有一封非常火的“万言书”,这是北大毕业生王猛写给父母的,信中控诉了父母多年来对自己的伤害。
其中一个小细节是:一次,他向父母反映座位周边环境糟糕,他父亲把他骂到凌晨一点多,用“最卑贱的狗才想要什么公平”来羞辱他。
这样教育下的王猛,虽然考上了名校,却被心理咨询师诊断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他的万言书也正式宣告了与父母的决裂。
王猛的父母,扼杀了王猛对人生的热爱,给他的一生,都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2018年1月5日,泰州泰兴黄桥发生了一起家庭悲剧,九岁的男孩航航因为丢失了母亲的手机,被母亲毒打致死。
新闻报道中提及,小区门卫说,丢手机那天,航航就在楼道里哭着说,找不到手机,回去就要被打死。
孩子的预感居然成真,当天晚上,暴躁的航航母亲对他的毒打从6点一直到深夜11点,期间只给孩子喝了几口水。
后来航航的母亲打累了,就去睡了。没想到第二天,她去叫儿子起床时,儿子已经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了。
这个被母亲打死的孩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不想再看到你。”
被生父母打死的孩子,航航不是第一个,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个,只要家长的愤怒一直在线,悲剧就可能一再发生。
04
美国教育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曾经讲了自己的故事:
作为一个有7个孩子的母亲,她曾经也为孩子不好好做作业、经常打架而不断威胁、吼叫、打孩子,这些办法既令自己厌恶,也让孩子们厌恶,而且不管用。直到她开始收起她的愤怒,学习如何让孩子们停止不当行为的方法,学习交给孩子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实用技巧后,她的孩子打架的次数减少了百分之80,开始与她合作做家务。
愤怒,完全是可以消除和避免的行为。
非暴力沟通方式的发现者马歇尔•卢森堡在探究“人为什么会生气”的时候,提到,当我们认为别人应当认错或受罚时,我们就会生气。而这个应当认错或受罚的人,还在拒绝认错或受罚时,我们就会越发愤怒。
其实,愤怒是因为我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换句话说,愤怒是因为对自己无能为力。
假如,换一种思路,从指责他人转为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愤怒就开始消减。假如进一步,我们还能因为专注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也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愤怒也就不再存在。
再回到王猛的故事上去,假如王猛的父亲在对王猛表达“最卑贱的狗才想要什么公平”之前,能想到,因为自己希望孩子能超越糟糕的环境,所以要砥砺他,那么,他可能会换成这样的句子:“孩子,我希望你能知道,不公平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努力超越。”
如果王猛的父亲能进一步体会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那就是被尊重,被重视。他的话语还可以换成:“如果这对你来说很痛苦,暂时不能改变他人,我们是不是可以一起努力,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影响环境呢?”
同理,航航的母亲完全也是可以习得消除、避免愤怒的方法的。
05
为人父母,请收起你肆无忌惮的愤怒在《朗读者》节目中,著名作家麦家带来了一封写给儿子的家书,这封家书让《朗读者》的听众几度落泪。家书的背后的故事,更让人动容。
麦家的儿子,曾经是一个非常叛逆的孩子,麦家直言,青春期来了,简直就是“鬼敲门”。
从高中开始,他的儿子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三年来,待在家里打游戏、上网、聊天、恶作剧。麦家为儿子请来的家庭教师一再被儿子气走。
麦家尽管十分生气,但是却又从不放弃。他甚至从自身找原因:因为自己是一个很叛逆的孩子,所以孩子身上带有了自己不好的基因,才会这样叛逆。
麦家从未停止对儿子的陪伴,他说:“年轻人,或者说青春期就是危险期,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我们作为长辈,只有一种选择,帮助他变成一朵花,抹平坚韧的地方。帮助他度过最摇摆不定,定时炸弹的这样一个阶段。”
麦家是一个智者,面对一个很容易让人愤怒的孩子,他克制住了自己的愤怒,选择陪伴孩子。
他叛逆的孩子到了高考的时候,终于意识到自己和朋友的差距,开始奋力追赶,用了半年时间,通过了6所美国那边大学的申请。
麦家庆幸自己对孩子的陪伴,庆幸自己“用我的力量来保护她,陪着他承受青春期的痛。”
我们有多少父母,在愤怒的时候,脱口而出的是再也不管孩子了?
纪伯伦曾说:“孩子其实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求的儿女。他们借你们而生,却并非从你们而来。”“你们可以庇护孩子的身体,但不能禁锢他们的灵魂。”
为人父母,与其愤怒,不如学学麦家,用心陪伴孩子成长。这,才是你给孩子最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