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聆听教育大智慧》读书笔记10

2023-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辛夷楣

1.教书人本应是读书人,读中为教寻路、为己觅方、为生铸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阅天地万物千般造化,得之于玄悟,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唯其如此,读书人才能培养出小小读书人:读书、读人、读事,世事洞明皆学问。

世界是我们的文本,我们是世界的读者。

身为师者,读书更是教育的姿态。教育的本质是阅读,阅读为我们的语言、思想、审美、价值观奠基。

2.我们阅读却不知为何、不为所图时,才能真正进入“读”的状态,因为此时只有兴致、兴趣、兴味。兴趣盎然而乐于与书在一起。

3.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读书应该是一种心灵的交流,读书应该是一种与朋友的约会,慢慢读,慢慢谈,随时可以开始,随时可以暂停。

读书的过程就如同一次愉快的没有行囊的长途旅行,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边想边乐。有些地方,也许我们一生都无法旅行到达,但我们可以读行天下,随文字和图画,任思想去阅尽风光。

读者即行者。

4.我们所行过的岁月终会成全我们各自不同的境界。

对老师而言,儿童是我们教育的原点,读书则是我们的精神故乡。所谓精神的故乡,便是阅读。

5.概言之,中国文化至少有三种复杂的价值取向。

第一,以儒家为代表的进世文化:积极面对,有担当地进入社会。

第二,以道家为代表的退世文化:告诉你可以回到自己,回到家里,回到农耕文化,回到“道”。

家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倾向——讲究一个“归”。前半生在寻找远方,后半生在寻找回家的路。

第三,以佛家为代表的“独露身”:不进不退,刹那永恒。

所以中国文化所容纳的是不同的选择:出世、入世、安得自在。种种多元文化里有一个核心内涵,即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在《论语》中有三言以蔽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中国人的世界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中国人的人生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中国人的价值观,体现了你是你自己的,你有你的价值。不要太在意别人知不知道你。

第一句说的沉着,第二句说的欢快,第三句说的严肃。沉着中认清世界,欢快中面对人生,严肃地对待属于人的价值。这就是《论语》第一章给我们的精神启迪。

不同的选择对应不同的价值取向,各成其趣就好。

6.教书人必读书,是一份职业的自然。

教书人读书是授业解惑的必要前提,一个灵魂支离破碎的教师将何以承负得了学生们直抵本源的追问?

7.阅读的本质是倾听:听别人,听自己。最早的阅读就开始于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