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之道与术
微思考
摄影艺术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是为写实而存在的,而是感性的定格和保留,也就是为了追求某种艺术的高度。为了达到这样的高度,“感性的质量”和“定格保留的技术手段”都需要。前者为“道”,后者为“术”。道为术之本,术为道之用。摄影师必须首先考虑,他/她究竟想表达什么。否则,宽与窄、高与低、明与暗、光与影、清晰与模糊等效果本身并没有意义,而“道”与“术”之完美融合才是摄影艺术之至高境界。
原文解读
【摄影艺术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是为写实而存在的】
一方面,作为建立于技术手段基础之上的艺术形式,强调写实会让其失去艺术的价值而变成了纯技术的奴隶;
另一方面,摄影本身也无法写实,在这个方面用“井底之蛙”来形容企图以写实为诉求的摄影师们并不为过。因为无论借用多么高超的摄影手段,最终留下的也不过是镜头口那么大的“天空”而已。
那么摄影艺术究竟是什么?我想从哲学的角度给一个定义,不知道大家是否会认同。
我个人认为,摄影艺术实际上是摄影师的哲学观、审美观和即时的情感与所见产生某种共鸣之后,对于所见的一种框架化、结构化和静态化。是不是很抽象?那我说简单点好了,摄影艺术就是感性的定格和保留。
从这个角度讲,摄影艺术的成功就取决于两个因素,“感性的质量”和“定格保留的技术手段”。前者我称之为摄影艺术之“道”,后者我称之为摄影艺术之“术”。道为术之本,术为道之用。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我前面一直在用“摄影艺术”而不是“摄影”一词,为什么呢?因为这正是本文我想强调的重点 —— 摄影的艺术层面而非技术层面。
由于摄影的易操作性,周围爱好摄影的人着实很多,但有能力把摄影上升到艺术层面的人其实很少,因为懂“道”远比简单的掌控“术”难度大得多,或者可以说根本不能同日而语。但是现在,单纯地重“术”已经变成了一种风气,到处都是拼器材、交流参数、后处理手段的文章,而交流摄影艺术本身价值的并不多。“术”当然重要,但要注意的是,“术”永远是为“道”服务的。换句话说,摄影师必须首先考虑,他/她究竟想表达什么。否则,宽与窄、高与低、明与暗、光与影、清晰与模糊等效果本身并没有意义。有些时候,逆技术的作品反倒是好作品,就如同绘画中的印象派、抽象派等作为非主流而存在时一样。
【片面重“术”只能称得上摄影,而极难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重“术”本身无可厚非,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爱好。这有点像演奏技法、唱功、文学辞藻等,当到达极致之时同样会给人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并且最伟大的摄影艺术家其实也需要有高超的摄影能力,以便准确、全面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
【作为摄影艺术的追求者,重“术”本无罪,罪在只“片面”】
片面的重“术”有点像演唱中的炫技,矫揉造作的去做高低音的变化、真假音的转换等。虽然能充分地彰显表演者所能驾驭的音域之宽度和深度,但并不是适合诠释所有的作品,因为对于不同作品的理解和再创造要比所有技法都重要得多,也是选择技法的立足点。简而言之,片面重“术”的作品虽然可能绚丽无比,但却因为少了灵魂而总是缺乏撼动人心的力量。
【摄影艺术之“道”需要厚积而薄发】
摄影艺术之“道”本身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就像一开始我给摄影艺术所下的定义。“厚积”包括了摄影师多年沉淀下来的哲学观、审美观,还有同理心和其他的一些复杂情感。
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是,摄影艺术往往不会给你很多的思考时间,因为最佳画面经常转瞬即逝,这就需要摄影艺术者更要注重日常在美学修养、哲学思考等方面的积累。这样一来,当最符合心理共鸣的某种画面不期而遇地呈现在面前时,摄影师就能在无意识中抓住那个最美的时刻。这有点像李白即兴作诗时的状态,虽然大家都看到了同样的场景,但是诗仙能瞬间以最合适、最能引起共鸣的比喻或描述找到最佳的切入和结束角度。
据说下面这首《咏石牛》就是诗仙小时候即兴所写。可能我们中不少人见到过石头牛,但是有多少人会瞬间发现这么多的独特角度呢?希望借用此诗让大家体会一下面对同样场景时的不同状态,摄影艺术之“道”也大致如是。
此石巍巍活象牛,埋藏是地数千秋。
风吹偏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
芳草齐眉弗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
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道”与“术”之完美融合才是摄影艺术之至高境界】
经过了前面的阐述,这点应该不言自明。不过什么样的融合才算是完美呢?毕竟,我不算摄影爱好者,那么就只能借用我之前对于流行音乐的一段评价去类比摄影之“融合”状态了。
"在流行音乐界,称得上歌神和歌后的也需要具备一些古典的气质。首先要能准确、深刻且创造性地理解音乐作品本身。其次能够将音色、节奏、旋律、情感、高中低音的搭配、真假音的转换轻松地融汇到演唱之中、服务于作品。不卖弄技巧,因为其天资和能力能够轻松驾驭所有称得上技巧的东西;不娇柔造作,而是如雁过无痕、一气而呵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