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居卫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是《史记孔子世家》的结尾。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曾周游列国十四年寻觅贤君推行政治主张,却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列国君王均未给他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也难怪孔子悲悯凄伤,“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儙(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在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到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秋回到鲁国,在外十四年,所到之国有齐、卫、曹、宋、郑、陈、蔡、楚等。期间去曹、宋、郑、蔡、楚一次,入陈二次,入卫四次。在陈居住近四年,而在卫国居住时间竟达近十年之久。
孔子居卫期间先住在“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史记孔子世家》,颜浊邹家应该在帝丘城内,帝丘遗址在濮阳县五星乡东高城一带),后来住在“蘧伯玉(籧瑗)家”(孔子在这里广收门徒,地址在濮阳县渠村)。孔子在颜浊邹家居住的时间不及一年,在蘧伯玉家居住的时间则长达近九年之久。
卫灵公重德惜才,孔子刚到卫国卫灵公就给他解决了食禄问题。“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史记孔子世家》,粟六万,在当时为上卿待遇)。但卫灵公并未给孔子封官施展他的政治主张。后来,孔子从蒲回到卫都,卫灵公“喜,郊迎”,还与孔子商讨“蒲可伐乎?”(《史记孔子世家》)卫灵公尊重孔子的意见,但仍没给孔子封官。孔子很失落。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为何会独居卫国长达十年之久?
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史记孔子世家》)。鲁、卫国君的祖上都是周武王胞弟周公旦和康叔的封国,都是“姬”姓。卫国的国内有很多贤能的政治家,如蘧伯玉、史鱼、渠牟、孔文子、孙林父、宁武子;还有很多“君子”(“卫多君子”(《左传》),如师襄子、渔夫、公子荆、闵子骞、庆足、林国等;孔子的诸多得意门生也在卫国,如子路、子夏、子贡、井疆、琴牢、颜仇由等。这些人有很广泛的社会关系,孔子或许想利用这些人的地位与影响来提升自己。
“颜回采风”很能说明当时卫国的国民素质状况。成语讲孔子师徒刚来卫国时,见卫国境内村庄稠密,农田繁茂,房屋整齐,连连赞叹。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头戴象牙梳子的少妇,孔子就让颜回前去采风。颜回走到少妇跟前,拱手施礼说:“我有徘徊之山,百草生其上,有枝而无叶,百兽集其中,想借夫人兵杖罗网赶山捕之,不知夫人如何教我?”少妇听后,稍作沉思,就将头上的梳子取下递与颜回。颜回双手恭敬接过,问:“夫人不问原委就取宝梳与我,为何?”少妇道:“你不是想借梳子吗?”颜回反问:“何以见得?”少妇答道:“徘徊之山,那是君的头;百草生其上,有枝而无叶,那是君的发;百兽集其中,那是法中生了虮虱;想借落网捕之,就是借梳捕虱子。因此我借梳与你。”颜回肃然起敬,解发临风梳理,而后束发加冠,取巾将梳子拂拭干净,拱手送还,长揖而退。颜回回见孔子如实禀告,孔子感叹道:“这妇人的智慧,我自愧不如。卫国教化普及闺门,这很了不起啊!”
不仅如此,卫国当时的国君——卫灵公——聪颖好学,识贤用贤。他重视工贸,发展农桑,使卫国出现了诸如咸、洮、楚丘、青丘、五鹿、茅等几个工贸城镇,都城帝丘更是作坊林立,号称“百工”。文化繁荣,“卫风”诗歌冠绝诸侯。卫灵公当政四十多年,创造了一个“中兴”的时代。孔子在与弟子子贡的一次谈话中对卫灵公评价甚高,称他是那个时代少有的“贤君”。孔子回国后曾当着鲁国国君鲁哀公的面称赞卫灵公。
孔子虽抱着施展政治主张的目的周游诸国,但他在居卫的最后六年潜心于教学与学问研究。他著述了《春秋》,整理了《乐》、《诗经》、《礼》,还注释了《易经》等。孔子七十岁时返回鲁国,七十二岁“搁笔”。由于孔子返鲁居住时间较短,应该可以说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成熟均在濮阳。濮阳是孔子的第二故乡,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