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词汇(一)

2018-07-15  本文已影响18人  伍帆

2016-10-27 伍帆
学习英语帮助理解汉语语法

小学学习语文,老师教我们语法知识,主谓宾,状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等等。那时的自己觉得非常难,所以变得不愿意学语文课程。最后整个学科常年不到70分。这种情况持续到初中二年级,因为有作文课我更是对它产生了畏惧。现在想想那么小的年龄就学复杂的语法知识,实际很难消化的真不如多学一些歌谣、接地气的生活短文。到了中学接触英文,从一门外语的角度再去理解语法才算理解了。到现在我对语法的理解大部分是在初二下半学期学英文开窍的。
汉语是没有语序的,不像英文有那么多规则。我们的语言的形容词可以做动词,做名词。而且我们的语言模糊性比较大,有关笑的词汇有70多个。而英语中有200多种说法。这是我们语言中的模糊性,但是英文缺乏灵活性。有多少词汇就代表你的聪明程度,因为他们的词之间看不出联系。比如猪,有公猪,母猪,猪仔,猪肉,前腿肉,等等,我们的词汇一看就明白。
但我认为他们是相通的。记得不知道是哪位名人说过中国古汉语是没有语法的。比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句诗词里形容词做动词用,虽然没有语法也很美,这是好的语言,让我产生了想象和美的感受。只是到了近代翻译西方著作,翻译日本人传来的西方二手著作后(其实我们汉语很多不来词汇都是从日语中来的像“经济”、“信息”、“情报”、“任务”、“管理”等等涉及到生活各个方面,对了还有“逻辑”)这样我才对语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重新认识“名词”

结合我的理解,我认为名词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普通名词,另一类是抽象名词。

普通名词分为:1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等。2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等。这类名词很好理解,比如“中国”、“美国”、“联合国”、“钓鱼岛”、“毛主席”、“周总理”、“汽车”、“房子”、“图书”等等。这类知识的特点是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就是没什么变化,一成不变,虽然表述的对象已经有些变化,但没有本质的改变。还有一个特点是,你很容易就能区分它们,这些名词之间是有很清晰的界限的。

抽象名词是比较难理解的,就是因为它摸不着看不见,但真实存在,风无形你看不到到,引力存在你摸不到。所以有人认为脑子里拥有的词汇越多,越聪明,据说莎士比亚拥有的词汇量惊人,世界上大作家们词汇量都是常人的好几倍。李笑来老师说的脑子里清晰正确的概念越多,人越聪明,可能也是这个意思吧。我觉得,你的词汇量足够大以后,就会甄别出一些错误的概念的词汇,进而更加聪明。因为你知道一般人用什么样的词汇,思维是怎样受限的,而你自己却可以跳出来,走那条少有人走的路,就是所谓的“捷径”吧。举个例子,一般人看到某人擅长做某件事,会用“天才”、“天赋”来形容。这样无疑就等于把自己超越别人的可能和机会给抹杀了。可是聪明人的脑里是不会用这种词汇的,他知道没有什么“天才”。所有天才的背后是更多乐在其中的重复练习,和所在环境长期的熏陶感染。好多时候,人们用一个词汇却不知道自己用的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具有抽象概念的名词一般表示为了修饰说明某个人某件事的动作、状态、品质、情感。判断是否是抽象名词的标准是让读者摸不到的实物。像“勇气”、“美丽”、“鼓励”这些词前一段都会有“的”如果没有“的”,补上一个“的”可以读通就和说明是名词,如果没有就不是。
再比如这句话“大部分穷苦大众不是靠希望活下去的,而是靠无知。”动词后面往往跟着名词。如“他们在危言耸听,制造恐惧。” 句中“恐惧”就是名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