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

关于出世入世的一点思索

2018-11-23  本文已影响0人  渐行渐知
关于出世入世的一点思索

出世、入世,是中国人千年以来探究不绝的话题。最近翻阅参考前贤今人诸多论述,汲取其中营养,对照自身实践,苦苦思索、细细思量,却始终不得通达。

出世入世,究其字面意思,出入均为动词,不必细解,重点是“世”。百度汉语对“世”字的解释,共有6种:一个时代(一世)、辈辈相传(世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世界)、人间(世间,对应天上)、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级(世、纪)、姓氏。这些本意的“世”,大部分是时间空间的概念,进来就出不去,出去就进不来。就如人的出世,即出生,除非死去,便离不开“世”。

那么,出世入世,究竟何“世”。我看到最普遍的解释,是“世俗”。其解释也有6种:世间不知变通拘泥的习俗、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尘世世间、俗人普通人、流俗庸俗。既然“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时间空间概念,那么,所谓世俗,其所指,更多的应该是俗吧。

关于“世”的问题基本明了,关于出世入世,还有很多不明了之处。

关于出世入世的一点思索

出世入世的主体是什么?

如果是人,那这便是个伪命题,出家在家不等同于出世入世,人为切断与世间的一切联系,并不等于客观断绝了与世间的一切联系。即便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理想世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并不代表桃花源里就没有世俗;出家的和尚道士,就算到了方外世界,和尚界道士界,也有恩怨俗事。没有人能逃开世,不必吃喝拉撒、离了烦恼无常,终究免不得俗。

那么,是精神或者灵魂么?这应该是比较主流的认识。如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人在哪里不重要,一箪食一瓢饮,只有精神世界无比宏大,真正看淡乃至看空了世间俗物,才能追求灵魂的高洁丰富。古往今来,成大器者,得大功名者,(有必要解释一下,所谓大器功名,并非帝王将相,而是推动科学、历史、社会等等进步之人),大多拥有这样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真正出世入世之人,其所做之事,在当世未必为人所理解接受,放在历史洪流中去看,却往往影响深远。

按此理解,我觉得,出世入世并非人人可以讨论的问题,追求名利地位的人,永远不可能真的出世入世,只能算世故吧;对于追求所谓道德大义的人,同样做不到,因为摆脱不了时间的局限,稍不慎重就变成了伪君子;当然,如我等追求温饱生活的人,更谈不上出世入世,只是为了给烦恼人生找一个出口吧。生在世间的大部分人,把出世入世挂在嘴边,但学识才干、精神境界实则差的太远,或许连出家人都不如。

关于出世入世的一点思索

出世入世的目的是什么?

这里不得不说一说儒道释三教了。我们惯于把儒教归列为入世之学,将另外两教划作出世之学。其实,这只是一种整体上的偏向而已。就如同孔子也欣赏颜回安贫乐道、不改其乐,儒家也曾提出“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道家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清心明察,无为而治”,其核心目的是为如何治世。佛家看似出世最远,但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自度度人难道不是入世之为?

圣人们自古对“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追求,我想或许是对出世入世之目的的最好注解。冯友兰先生解释这四字,曰,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可以为王,而且最适合为王(王字不可仅解为帝王)。所以,出世入世,绝不是简单地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出世入世,应是追求人生最高理想过程中的,一种选择,或者一种态度。没有对错、好坏、优劣之分,皆是修行的路径。

关于出世入世的一点思索

出世入世的意义在哪里?

既然,出世入世的主体是人的精神,目的是内圣外王,那么,其意义就在于为人生理想确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属性。类似于得意时入世、失意时出世,做出世入世的选择的初衷,必然是为了实现一切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也许是政治,也许是科技,也许是历史,也许是社会,等等,一切为公而非为私的崇高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出世入世,便如尼采说的,是“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如此下来,便觉得出世入世,应该是一个大的课题。从主体来讲,一个文盲或是低俗的人,可能不太合适谈出世入世;从目的上讲,一个还没有树立崇高理想,只是为生计奔波或是追逐名利地位的人,可能谈不上历史所传承的出世入世;从意义来说,我们对出世入世的认识可能还停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

通过这样一番思考,我倒觉得对于出世入世的理解,特别是对于“世”的理解,绝非世俗那么浅薄,亦非出家在家的空间转换,而是一个超脱历史维度的时间概念。出世入世背后,是一份宏大的理想和事业。

关于出世入世的一点思索

在思考和理解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感到内心中充满痛苦。并非因为找寻答案的过程,也非得出答案是否正确,那仅是自己的一点思考而已。痛苦之处在于,这个知识碎片化的时代,带给我们的那些掐头去尾的名言,让我们误以为我们早已通达人生,拥有灵魂,精神丰富,但事实呢,我们连议论的资格都未必拥有,却在连篇累牍地议论出世入世这样深刻的哲学和人生命题,从不会自惭形秽。

这是很可怕的。

此刻,我想起王阳明先生,从格物致知,到龙场悟道,从战无败绩,到归隐授业,从出世入世的角度来看,他的一生,是入世、出世、悟道,再入世、再出世,传道。后人将其列为儒家两个半圣人之一。他没有教我们该出世还是入世,只是在出世入世之间,教我们如何走一条成圣之路。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但每个人都该拥有追求。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说到底只是个调整心态的问题。动辄讨论出世入世,我想我们修为还未必够。

我们根本未曾了解历史,根本未曾看清生活,根本未曾思考未来,也根本未曾认识自己。在塑造灵魂、丰富精神的问题上,在这世间、世俗,我们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过;还有很多的事,需要思索;还有很多的时间,需要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