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一、吃粽子
端午节裹角黍(故宫博物院藏)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二、赛龙舟
端午节龙舟竞渡(故宫博物院藏)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三、观竞渡
端午节观竞渡《清史图鉴》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三、挂菖蒲
端午节卖菖蒲草《太平欢乐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观竞渡
端午节裹角黍
也就是现在的裹粽子
《射粉团》,题:“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赐枭羹》,题:“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官以恶鸟,故食之。”
《採药草》,题:“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
《养鸲鹆》,题:“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
《悬艾人》,题:“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系采丝》,题:“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裹角黍》,题:“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
端午图欣赏
绢本,设色,纵140厘米,横84厘米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的。
宫中档案说此图“端阳节备用”,表明当时宫廷也有端午使用菖蒲、艾蒿的习俗。
端午图 [清]任 颐 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中画的有枇杷、花卉、艾草、大蒜,构思巧妙,形式美,下笔如风。
“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枇杷是端午节前后的时令水果。在江南一带,过端午节不仅要吃粽子,而且还要吃枇杷。
大蒜自古就是天然杀菌剂,有“天然抗生素”之称。在湖南、河南、浙江等地区,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作为端午节早餐食用。
端阳景图 [清]余 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画家余樨所绘的《端阳景图》,以挺秀细润的笔法,将菖蒲、蜀葵、豆娘、蟾蜍和青蛙等动植物生动逼真地刻画出来:在日丽水暖的郊外,野花竞相绽放,各种植物蓬勃生长,青蛙、蟾蜍和豆娘等动物在明媚的阳光中跳跃、飞翔,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端午习俗
端午节挂的香囊
在南方一些地区,现在每年端午老人们还会给小孩们身上挂红色的砂绳,据说可以驱邪保平安。
端午挂钟馗像驱邪魔
忆往昔,每到端午的时候家里会提前洗粽叶,把糯米泡上一天,然后邻里几个人坐在一起裹粽子,能裹上一下午。端午的一起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望和热爱。
现在一切已经离我们远去,只能在店里买些看似美观的粽子,吃起来也没有了最初的感觉,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应该得到传承,逝去的美好,等待着我们复兴。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