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人间故事10. 乡土民俗6. 世界文化

儿时的年味 || 划彩船/舞狮子/玩龙灯

2022-02-08  本文已影响0人  骑在牛背上看书

上世纪60、70年代的江汉平原农村,拜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代表家庭及其成员个体向内亲外戚中的长辈或平辈中的年长者的拜年,这是个体性的、家族式的拜年;二是代表某个村落或不同个体自发组成的临时性“草台班子”通过划彩船、舞狮子、玩龙灯等民俗活动,走出村落,去往十里八乡拜年,这是集体性的、公共性的拜年

新年伊始,一直到初五、初六,这三种兼有庙会、娱乐、拜年等作用的草台班子,就会络绎不绝地在锣鼓喧天中粉墨登场。一般来说,在初二、初三达到高潮,因为这两天恰恰是走亲访友的高峰期,路上行人穿梭往来,欢歌笑语不绝于耳。

只要听到有锣鼓声传来,就知道有草台班子来了。这个时候,大人们会打听这些沿着前湾后垸挨家挨户唱曲、杂耍的人究竟是哪路客人,以便提前做好准备,我们小朋友就会一路小跑过去围观,一个是看热闹,再一个就是如果碰到有人家放鞭炮的时候有没有响的鞭炮就捡起来。

划彩船

关于划彩船,我在《歌声中的岁月之二:跟着高音喇叭学唱歌》这个帖子里面说过,关于采莲船的制作、划彩船如何划、唱曲怎么唱,我就不重复了。

需要说明的是,划彩船是三类草台班子里面人数最少的,也是唯一有女性的草台班子,因此,这些草台班子往往不会走远,一般是把本大队几百户人家唱一个遍,行有余力,再到附近一两公里范围内有选择地跑一下。而那个时候的婚姻圈是很小的,一般也就三五公里范围。这样一来,由不同姓氏的人组成的划彩船草台班子去唱曲的时候,很多是沾亲带故的,或者是认识的。在这种情况下,当划彩船的队伍到来的时候,就不好意思关门躲避,只能在“打发”(注:就是摆放烟、茶,放鞭炮等)上加码,从而使自己有面子,不至于被人说闲话。

如果说划彩船需要有一个撑篙人手拿一根撑杆的话,那么,舞狮子就需要有一个人手持绣球。撑杆是用来划船的,绣球是用来逗引的;撑杆无声无息,绣球呼呼作响

江汉平原的天沔洪监潜一带的舞狮子,俗称玩狮子,可以分为地狮子、台狮子两大类,在湖北省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地狮子相对比较简单,参与者也比较少。一般有单狮和双狮,由一人或两人手持绣球舞弄逗引。每头狮子的扮演者是两个人,他们一前一后,往往是一高一低,他们通常是习武者,年轻人居多,身手要比较敏捷、步履矫健,在后者要有一定的高度和蛮力。

舞狮者一路敲锣打鼓,如果看到哪家大门紧闭,就意味着人家谢客,那就知趣扬长而去,赶往下一家。二人披顶狮身,共同表演抖毛、抓痒、跳跃、跌扑、睡眠、翻滚、踩球等动作。如果碰巧不是雨天,而且禾场比较宽敞,舞狮子的动作花样就会比较多。

表演之后,就进屋取主人预先安放的“打发”。大多数人家比较厚道,将“打发”放在八方桌上,这样取起来就很容易;稍微有点刁难的是放在堂屋的碗柜上,有一定高度,在后面的人抱起前面的人去取,也不难;难度高的,是在房梁上系一根绳子,“打发”就在绳子的另一头吊着,舞狮者不能望而生畏,空手而出,否则丢面子,只能使出浑身解数去取。

台狮子就复杂多了,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需要在垒起的方桌台上表演,分大中小三种台型。其中大台型是“九妖十八洞”,即由36张方桌垒起的高台;而所谓中台型是小号的“小九妖十八洞”;至于小台型则有“一柱香”(即9张方桌垒9层)、“灯笼园”( 即9张方桌脚对脚桌面对垒桌面9层)两种。

小小方桌,起九层高台,且不说亲眼目睹,就是想象一下都觉得是危机四伏,非常考验人的稳定性、抗压性。因此,高台舞狮,重在搭好高台。桌面、桌脚连接处用盐水浸湿粗纸垫着,起防滑的凝固作用。每一层,都需要有相应的壮劳力用手铆保台。

平时在家里所的舞狮子全部是地狮子,看多了也就腻了。唯一见过的台狮子还是去外婆家走人家后返回途中即将摆渡过河的隔壁一个县下面一个大队小学的操场上,这个操场就在路边,五六十米外就是东荆河的大堤。

但见舞狮者除表演与地狮子相同的一系列动作外,还要在垒起的方桌间穿绕攀爬,中间还要表演“望江喝水”、“四爪踏雪”、“金钱吊葫芦”等绝技。动作惊险,扣人心弦,真为他们捏一把汗。

高台上舞狮子的这个地方是在东荆河分岔后南北两支的中间,靠近我的老家,隔河相望。当时没想到这里居然还有如此高人,但若干年后我明白了,因为当时这些人的后辈中出了在世界体操比赛中拿过很多金牌的李小双、李大双、杨威、郑李辉、廖辉等人,因此,仙桃市也有“中国体操之乡”和“世界冠军摇篮”之美誉,而这些冠军就出自仙桃市下面的这个镇。从某种意义上说,舞狮子与体操也有相通之处。

高台舞狮子

高台舞狮子看上去比较惊险,越往上台子越少,的确是很有难度的。不过,可以通过身体的灵巧与力量的巧用而化解这种风险。有难度的舞狮子还有走梅花桩。走梅花桩往往是先在地面上按照一定的间距分布由木头或铁器做的梅花桩,然后由两个人组成的舞狮者就需要在梅花桩上辗转腾挪、上下跳跃。这个时候,考验舞狮者动作的协调性、力量运用的合理性,稍有闪失,就很可能掉落地下,甚至受伤。

走梅花桩

舞龙在许多地方都有,在我们那里称为“玩龙灯”,而且在我们小时候就是集中在春节期间。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吉祥如意的化身,代表着对风调雨顺的期许,在新春佳节之际,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在节后就要筹划春耕生产,因此,通过舞龙这种方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玩龙灯,首先要扎龙灯。小时候我印象中我们生产队玩过一次龙灯,我还亲眼见过扎龙灯。当时扎龙灯,是在前湾两户钟姓人家的大门口,扎完后也是放在钟姓人家老大家的堂屋。至于“龙”的节数,据说要以单数为吉利,比如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节与节的间距约五尺左右。

我们生产队选择了十五节龙,这意味着至少需要15个壮劳力去舞动。我们生产队不大,壮劳力有一些,但身手比较敏捷、身体柔韧性比较好的并不多。材料主要是用竹、铁结扎,头部外用绸缎,龙身用黄色布匹,形成彩龙。既然是龙灯嘛,按道理得有灯,也就是在龙珠内点蜡烛,但我们生产队玩龙灯是早晨出去,傍晚回家,所以,没有点蜡烛,这个只能算一般的布龙了。龙头部分轻重不同,一般重量约三十多斤,执掌龙头的人就需要有力量,能够带动后面随着节拍起舞。

在具体的玩法上,有些是侧重花样技巧,比如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子、头尾齐钻、龙摆尾、蛇退皮等;有些是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上下翻飞,或起而似穿云破雾,或落像蛟龙入海。

为了能够玩好龙灯,生产队临时组成的草台班子舞龙队在生产队的大禾场进行了几次排练,老老少少都去围观。在彩排过程中,先是碎步起跑,然后是别姓人家的老四扎着黄色腰带、手持红色宝珠,立于前面,而平时可以挑起三百斤的高姓老大执掌龙头,后面依次排列。

起步没问题,执掌宝珠和龙头也没问题,发现问题主要出在汪姓大叔那里。这个大叔是排在中间,他的问题出在哪里?主要是和别人不合拍,他往往是看见排在他前面的一个人举高他也举高,看人家放下他也放下;看人家向左,他就向左;看人家向右,他也向右。这样一弄,就没有错落有致的感觉,于是卡壳了。他的这个做法,很像我一个同学军训走队列常常是出右脚时把右臂也摆到前面那样。所以,舞来舞去,到了汪大叔这里就不能一气呵成,弄得围观的人笑得前仰后合的,但把草台班子的召集人每每惹得发急。后面有没有让汪大叔继续参加,我就不得而知了。

舞龙灯

龙灯队开年后的初二就开始正式表演了,首先是我们生产队,然后是我们大队的其他生产队,再是到其他大队。

玩龙灯与划彩船、地狮子相比,参与的人要多得多,而且是清一色的精壮劳力,除了一般的锣鼓,还要有一面大鼓。一出动,就是浩浩荡荡,包括一个执宝珠的、十五个舞龙的、七八个敲锣打鼓的、两三个收打发的和两三个替补的。有这么多人出现,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氛围马上就出来了,因此,场面和台狮子是可以媲美的

冒着凛冽的寒风,不少人作为一家之主放弃过年的温馨氛围,走街串巷地东奔西走,所以,碰到玩龙灯的草台班子来了,一般人家至少是一盒烟加一盒茶,或者是两盒烟,如果玩龙灯的人里面有沾亲带故的,还得加码。初二晚上玩龙灯的队伍打道回府了,他们收人家的“打发”有两三个蛇皮袋,里面基本上是烟和茶。大伙都集中在别姓人家,桌子上摆满了圆球、大公鸡、游泳、新华、许昌、黄平、黄金叶等形形色色的烟。这些,也可以算是他们的劳动成果了。

后来听说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的晚上,龙灯队还要出一次门,就是顺着他们玩龙灯的路,由远而近,直到回到生产队。

划彩船、舞狮子、玩龙灯是上世纪60、70年代江汉平原过年期间流行的民俗活动。如今,这三种已经流传千百年的地方性民俗文化虽然仍然保留了历史的印痕,却随着新生代向城市的转移而可能成为历史的陈迹

(本系列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