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到死都等不到这种华语电影
有些事情得趁早。
比如带父母去旅行这件事。
因为你迟早会意识到,人生就是一场减法:父母的健康,能走的距离,以及和他们剩余的见面次数……
直到归零。
你打算等到多少岁出发呢?
50?
60?
还是——
《老爸102岁》
102 Not Out
海报上是一对父子。
巴布,老到了那种像是出不了远门的样子。
外表,老态龙钟。
头发稀少,耸肩驼背,眼睛像死鱼一样耷拉着……
内心,也死气沉沉。
日常怕死,天天测血压,给诊所医生打电话确认身体状况。
事无巨细极其规律,不容许任何一点变动,厕所一块砖头变动了他都会吓得便秘6个月。
他的人生太需要一点改变,需要一点诗和远方。
需要儿子来带他出门旅行?
不。
海报里的那对父子,巴布才是儿子……
爸爸达特里,102岁了。
但看上去,他比儿子年轻太多。
爱穿红艳艳的西装,有用不完的活力,说不完的话。
出门坐三轮,跟司机一路唠嗑,以此方式走遍印度,懂遍印度。
口头禅还特别中二——
众所周知,我永远死不了
字幕来源:印度电影论坛字幕组,下同
老爸年轻至死,儿子却丝毫没有继承到他乐天的基因。
建议这对父子,还是去做个亲子鉴定吧……
但老爸在意的倒不是这个。
而是他觉得——
和你住在一起,真是折寿啊。
儿子每天死气沉沉,向他传播负能量,比散播二手烟更致命。
于是,他把心一横,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把儿子送进养老院。
哈哈哈!
只听说过丢进孤儿院的,送养老院还是头一回。
102岁还要操心儿子,75岁还要被爸爸抛弃。
这对相互嫌弃的父子该咋办?
他们签了一张“不平等条约”。
只要巴布在半年内完成达特里下达的所有任务,他就可以摆脱“被弃养”的命运。
任务一:写封情书给已经去世的老婆。
???
七老八十写情书,还要写给去世十几年的已亡人……
毫无创造力的巴布花了几天总算交了作业,情话基本靠抄,原创内容基本靠骂。
数落自己的缺德老爸。
任务二,切断与诊所医生的联系。
巴布身体没啥大毛病,却天天跑去看医生,达特里觉得他过于紧张健康状况反而容易有毛病。
任务三,剪烂用了65年的毛毯。
巴布特别念旧,难以接受新变化,东西用旧了从来不扔。
因为他给自己的心理预设是,离开熟悉的事物,他就会睡不好。
任务四:花一天时间游览孟买。
一边玩一边完成任务,听起来很有趣吧。
emmm,巴布还是不开心……
孟买一日游,“游览”的是他的一生。
从小到大、悲喜离合全装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
去小时候常玩的公共乐园,看到混凝土大飞机,想起自己逝去的童年时光。
去几十年前常带儿子阿莫去的教堂,听着钟声,想起儿子去了美国30年,电话都没打过几通回来,自己是一个“哀求爱”的可悲父亲。
去以前和妻子常去的面包店,打包一个蛋糕,再坐一辆马车,沿着海滨道路走……
一天,一辈子飞驰而过。
巴布的儿子不在身边,老伴也天人两隔。
孤苦伶仃。
Sir想到一个词,“孤寡青年”。
是的,不管你75岁,102岁,还是二十岁,都可能提前“老去”。
变老,到底是一路的累积,还是一路的失去?
回忆过去的同时,巴布也在不断参悟活着的意义。
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自己所剩的不过是回忆和一些难以舍弃的旧物。
到底是紧握不放开心,还是“向前看”开心?
102岁的父亲达特里看似在用“回忆过去”的办法挖苦、刺痛巴布。
但他给的每个任务,其实都有一番“深意”。
回忆过去,同时也斩断过去。
人年纪越大,越念旧。
放不下旧物、旧人,枷锁也就越来越多。
一条毯子,说不上多珍贵,但用了65年就会有感情,没了它就会睡不着。
虽然儿子阿莫是个混蛋,去美国读书用完了他所有积蓄。
巴布依然爱得盲目——
不管儿子是不是利用自己,不孝顺自己,他都想把最好的留给他。
活了75年,却没为自己活过。
巴布这一生,也是很多中国老人的写照。
为家庭,为孩子,为工作,奔波一生。
到老也不能完全放下,想着失去的人,希望紧握现有的物品(亲情、财产、房子)……
甚至每天陷在对死亡的恐惧和对过去的怀念中。
可失去旧物和旧人,未必意味着失去生命的意义。
剪烂了毛毯,和狼心狗肺的儿子决裂,巴布才明白——
年纪越大,越该放下,去及时行乐,去拥抱新生。
《102岁》用搞笑和温情的故事,讲人生之道。
不见得多煽情,也没有击中深刻的社会议题。
但这场高龄父子间的小打小闹,却容易击中每个人心里最软的一块。
巴布总觉得达特里为老不尊,太过招摇浪荡。
等他不自觉学会了达特里的招牌手势“哟”,才发现这手势做起来这么欢乐——
不给自己设限,才容易发现更多乐趣。
达特里要求巴布栽植一盆君子兰,直至开花。
背地里却偷偷调换,在巴布生日那天给他惊喜呈现一盆已经盛开的花。
就算102岁,默默为孩子付出的心意也一直没变。
当然,甭管年纪多大,人总想摆脱父母的控制。
巴布和父亲同住一个屋檐,生活方式大相径庭。
父亲想让他活力四射,他的反抗方式就是越活越谨慎——
家里物件不能随意变动,比起及时行乐,吃药和看医生才是头等大事。
但,谁规定老年人必须这样?
生活充实,自信满满,有活力且有能力地去做自己快乐的事,不也是他们的权利?
广场舞也好,黄昏恋也好,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好。
忙活了大半辈子,老来为自己活一把,完成年轻时未尽的心愿。
为自己而活。
在此之前,有关老人的电影,大多和“养老”有关。
《桃姐》讲述温馨细腻的养老院故事,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被遗忘的时光》里,老人们深陷失智症,害怕失去记忆,努力找回记忆和爱;《我们俩》孤单北京老太太和北漂女青年同住一屋檐,虽然矛盾不断但也有相互陪伴的温情……
讲到老年人,主题总离不开“老无所依”。
他们的形象总是弱势——
孤独,渴求团圆,等待照顾。
《102岁》摈弃了这些。
取而代之的是“老人如何活得更精彩”。
就像达特里说的,“我的一生就像一场精彩的球赛。”
永远充满干劲,永远充满未知,想要一直享受鲜花和掌声,走到哪都是目光的焦点。
不管多少岁,都享受当下,享受活着。
来时懵懵懂懂,走时欢乐散场。
在有限长的生命里不断去寻找无限的快乐。
老年的意义不止于“恐老怕死”的温情。
这次,印度电影又走在了我们前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