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社交没有一招鲜吃遍天(每天一招16)
写在前面:把身边职场中的新鲜案例,抽丝剥茧,从现象到本质地呈现给你。在实践中总结,于细节处提升,是我的初衷。职场虽然不是陷阱,但职场必定是职场。你说呢?
文/妍乐团

教你一招
昨天,有简友读了我的文章如何应对职场中的酒场,给我留言,问,对于职场中的酒场,有没有敬酒词的模板,可以拿过来就用。我回复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群都是不同的。
友友又问,就是针对领导的。我说,那也不同啊,领导的年龄,性别,你与领导的关系,以及周围还有什么人参加,这些都会影响你的敬酒词啊!
友友还是很困惑,似乎就是想找一种简单有效的办法。于是,友友又问,是不是就夸领导就行了?
我赶紧回复,领导不能夸的,特别是新人对老领导,夸奖,难道不是上级对下级才用的吗?
酒桌上,刚入职没多久的你拿起酒杯敬领导,说,张总,您的领导才能相当得高,讲话也特有水平,来,我敬您一杯!
这样敬酒,是不是不太合适啊?如果把夸领导变成对领导的尊重与敬佩,似乎更合适一些。
今天我想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没有一种社交经验可以适应任何场合和群体,所以,你需要结合实际去总结和体会,而且,还要趁年轻,多去尝试。
职场案例
最近我因为工作原因频繁出差,总是要和一些不是很熟悉的人在一起开会,吃自助餐。而且还是我一个人。
经常在开会的过程中刚认识,跟着就得一起吃饭了。也不好总是独来独往的,况且很多人以后还会有业务上的联系。在取餐的时候前后站着,这个时间总得说点什么,不然总是觉得有些不尴不尬的。
昨天开会,中午吃自助餐,和几个行业内其他城市的人坐在了一起,我都是开会才认识的她们,而且,我在这个领域算是新人。
我与她们彼此之间不熟悉,但她们之间熟识程度高一些。出于礼貌,大家都坐在一起,也说说午餐和会议的情况,顺便说说业内的大事。
正聊着,旁边忽然挨着我坐下来一个人,我抬头一看,竟然是我上一个部门一起共事多年的同事,他来开另外一个会议!真是太巧了!我们马上熟络地聊起来。
聊天的过程中,本来我是想通过我的连接,让她们都参与进来的,不过,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
因为刚才的几个人我都不太熟悉,自然也就中断了和她们的话题。
我的同事很快吃完了,端来两满盘水果,给我推过来一盘,我就往桌子中间推过去,说,大家一起吃吧!结果很奇怪,四个人,没有一个人动手吃。只有我一个人在吃。其中一个人说,太凉了。(其实只是一盘圣女果),还有另外一个人又自己去拿了同样的果盘。
我端过去的水果她们为什么不吃?这反应了社交中的什么心理?我分析了几种情况。
第一,对她们来说,我推过去的,是一种优越感,因为我有熟悉的同事,还给我端来果盘。如果她们吃了,她们会觉得在我面前低了点,所以,她们拒绝的,是我对优越感的分享。她们保护的,正是一种自我意识。
第二,我和同事熟人之间的谈话,在那种氛围下,有了一种无形的圈子。这个圈子让她们感觉不舒服。她们就天然地排斥来自这个圈子里的东西。
第三,我们之间还是不熟悉的,那就会有不熟悉的心理距离。而我的做法显然是想打破我们之间的安全距离。她们则采取了一种防御姿态。不接受对方,也是防御。
第四,她们有一种领地意识,不想让我这个新来的人进入她们已有的地盘,她们在排斥我。
扩展分析
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着心理距离的,当对方不是很开放,或者防御心理强一些,你打入她们的圈子就会费劲儿一些,而且,会有人觉得你侵犯了她们的圈子,会排斥你。
注重礼仪,积极主动,似乎是一个普遍被推崇的社交规则,但是在上面的案例中,我积极主动的职场社交态度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这与交往对方的心态,人员构成以及环境都是有关系的。
不过,我倒是不会因此而否认了这种方式,自然的交往,不要被对方的态度而否认了自己的行为,有时候,你去做一件事情,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包括去做了之后,感受到对自己积极行动的鼓励,这是别人的口头经验和书本上的知识都提供不了的。
心理学家荣格说,“一个人必须体验了才能懂得”,也就是说,只有对某个道理有了内心体验,拥有了自己的感悟,才能算懂得那个道理。
职场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边学习边用心去体验,当有了与那个理论所说的内容一致的体验时,才算是真的懂得了这个道理。
职场社交,没有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但是,可以给我们提供多种选择,也同时告诉我们,适合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
这其中的况味,友友们自己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