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知凉征文大赛-初赛】中国式孤独:“剩爸剩妈”的“中年空巢”
01
周四,早早出门,上了满满四节课。中午近十二点到家,一个人的午餐有些凄凉——女儿寄宿学校,老公有事外出,偌大的房间只剩自己孤孤单单一个人。
走进厨房,善解人意的老公出门前已经为我准备好面条和各种佐料——好吧,一个人的烟火,哪怕多么落寞也要让它暖暖辘辘的饥肠、孤独的心扉!于是,我卷起袖子开始煮面条,三下五除二,简简单单,一大碗清汤面不一会儿就出锅了。如风卷残云,一个人的午餐草草收场。
午休,上了四节课,精疲力竭,我一上床就呼呼大睡——管它窗外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疲惫与睡意足够让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酣畅淋漓地睡了两个小时,我仿佛沉睡了近一个世纪,在一个悠长悠长的梦里恍恍惚惚穿越了大半个星球。只是梦醒时分,我心里突然涌起了一股如黑夜吞没白昼般的孤独……
02
我赶忙打开手机阅读,往空虚的内心填充一些东西。手不停滑动,看到一篇标题为《爸妈是空巢老人,我们是空巢青年》的文章,“空巢”两个字刹那间深深地触动了我——哦,才四十出头的我不经意间已跻身“剩爸剩妈”行列,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巢中年!
近些年,因独生子女离家外出求学、参军或工作等,“三口之家”只剩下父母,以往在中国老年家庭才有的“空巢现象”,正呈现“中年化”趋势,称为“中年空巢”现象。 2015年专家预测,未来10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甚至中年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可能达到90%以上。据研究统计,进入“中年空巢”期的平均年龄通常为45岁至47岁。
2007年,上海政法学院女性研究中心主任陈晓敏撰文指出,传统意义上的“空巢家庭”多指老年“空巢”,“空巢期”相对较短。但随着独生子女求学和谋职,相当一部分中年夫妇将提前近15年进入“空巢期”,在“空巢”中生活15年后才会进入老年阶段。如果按照预期寿命为70岁计算,他们将在“中年空巢”阶段生活25年左右。
面对冷冰冰的数据,我掐指一算,我辈空巢中年一生中将把超过三分之一的宝贵时光搁置在空巢里——这一掐,原先绵长的幸福感掐断了一大半,不算还幸福得糊里糊涂,一算却凄苦得清清楚楚!
我深入剖析“中年空巢”现象的成因,有了以下三点思考——
首先,计划生育政策是诱因之一。城市化进程加快,独生子女政策,使当代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为主。独生子女一离巢,家庭便成了“中年空巢”。有些国家没有计划生育的约束,子女多,较好缓解了“中年空巢”现象。由此可见,现在放开二胎政策是政府的英明决策,“中年空巢”现象将有所改观。身边一些朋友,把孩子送入寄宿制学校读书后,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马上行动,又生了二胎。二宝的降临使一些“中年空巢”家庭就此消失。这是个可喜的改变。
其次,社会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致使人力资源向发达地区流动,很多年轻人到大城市创业谋生,也加剧了经济不发达地区“中年空巢”现象的蔓延和扩展。现在,国家也在尽力调控平衡发展各地区经济,但愿若干年后这也能促进“中年空巢”现象的转变。
其三,近些年一些寄宿制名校的崛起,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外地求学,很多家庭就出现“中年空巢”现象。这类“中年空巢”家庭的形成源于主动选择——家长为了孩子前程锦绣而鼓励孩子“离巢”,与“老年空巢”的被动形成不同。孩子有的从高中开始寄宿,有的从初中开始寄宿,更有甚者从小学开始寄宿——有些家长从小就把孩子送进私立贵族学校读书。所以,从某种角度观察,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将有效促进“中年空巢”的减少。
03
我之所以成为“空巢中年”,就是因为女儿参加小升初考试后进了一所公立寄宿制学校读书。
当时,女儿矮小瘦弱,我打心里舍不得让她外出寄宿。女儿只抱着“随便考一考,就是不去读”的心态轻松参加了两所学校小升初的选拔考试,公立私立各一所,没想到全部考上了创新班——进入全市前八十名的实验班。那所公立寄宿制学校,离家几十公里,但校园文化理念颇具特色,每学期除了缴交几百元寄宿费外学费全免,堪称“物美价廉”。女儿一考上,身为“一家之主”的老公煞费苦心地带她疯玩,一番“坑蒙拐骗”收买了她的心,把她送进了公立寄宿制学校。
女儿刚离家寄宿的日子,初为“剩爸剩妈”的我们倍感失落,或许缘于中国父母与孩子的黏连度尤为紧密吧。开学那天,送女儿到学校报到后,我们陪她在学校食堂用完午餐后便回家了。
到了晚饭时间,我和老公寂然端坐在饭桌前,他不言,我不语,家里一片从未有过的静寂,除了偶尔筷子与碗盘不经意间相碰的几声脆响。回想起昔日此刻家中三人一起用餐,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女儿的欢声笑语还在耳边萦绕,我的焦虑空虚却在心中泛滥,沉默是最好的言语……我们都懂得此时对方怀揣一份如玻璃般透明且易碎的东西,经不起碰触,一不小心就会碎了一地——那种焦灼的牵挂一发不可收拾……人总是因为心中有所挂念才愈显寂寞,那一刻,我豁然顿悟:世界上有一种中国式孤独,那便是“剩爸剩妈”的“中年空巢”!
吃完饭,我们按捺住焦急,盯着手机上的学校家长群,希望能看到老师分享孩子在校的情况。手机右上方的分分秒秒不断消逝,但我们依然觉得时间仿佛停滞不前——两小时快些过去,女儿上完晚自修也许就会打打电话让我们听听声音!没有等到女儿的电话也没有看到家长群的状态更新,那个夜晚,我们俩辗转难眠……
好不容易,又熬到第二天晚上,班主任终于在家长群上传孩子在图书馆安静看书的图片,一向内敛的老公竟在群里吱声了:“不容易呀,两天了!”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有情不轻诉,我懂他三言两语里的无限挂牵,其间饱含“中年空巢”的深深的焦虑!
我所在的妈妈群也热闹起来:“唉,今天看到其他家长放学接孩子,心里特别难受!”“孩子从来没离开过,真不习惯,就两老头相对总无言!”“以前总围着孩子转,突然间闲了些却闷得慌,提前这么多年当起‘空巢老人’,个中滋味真不好!”这是一群送孩子外出寄宿求学的“中年空巢”妈妈们的孤独的大狂欢,算是志同道合者通过倾诉“抱团取暖”……
04
心理专家认为,“中年空巢”的焦虑如果严重,会令人烦躁不安、陷入精神抑郁,甚至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因此,“剩爸剩妈”应该学会“中年空巢”心理的自我调适。结合专家意见及亲身体会,我给出如下建议:
首先,调整心态,学会“忍痛割爱”,克服与子女分离的焦虑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父母对孩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关注”,于是便有了“中国式焦虑”。诚如龙应台所言:“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其实放手才是真爱,用心鼓励孩子积极融入学校集体生活,让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尽快成长起来。
其次,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加强亲子间、夫妻间、亲友间的交流,排解“空巢”的孤独感。现在电话、短信、微信等都很方便,拉近距离,随时随地沟通。每天晚上我跟女儿都要电话交谈几分钟,既了解她在校情况又增进了亲密关系,让关爱时刻相伴彼此左右。此外,多与伴侣、亲友煲煲“电话粥”“微信粥”,孤独自然融化在暖暖的“粥”里。
其三,夫妻应注重经营自己的二人世界。孩子不在身边,夫妻重回二人世界,“花红柳绿”第二春,重新恋爱,用心经营,既有利于调适心情,也有利于增进夫妻感情。近二十年来,夫妻携手并肩风雨兼程,一起“分担风雷、寒潮、霹雳”,现在也该好好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其四,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丰富自己的生活。走出空巢,可以广交朋友,一起健身运动、看看电影、品尝美食,观光旅游;可以重拾业余爱好,吹拉弹唱、琴棋书画、阅读写作、编织插花,无所不可;可以搞搞公益,回馈社会,提升自己,充实精神。【夏知凉征文大赛-初赛】中国式孤独:“剩爸剩妈”的“中年空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