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豫让——有一种高贵,叫做为知己者死

2020-12-03  本文已影响0人  舟尧说

士,为知己者死。这大概是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动听、最高贵的一句话。

当我翻开《史记》读到《刺客列传》的时候,自以为已很了解他们的故事,但细读豫让的故事时,竟有些埋头而泣——这是一个令我感动的人。合上书,它久久萦绕于脑中,挥之不去。然而,现在很多人或许已经遗忘他的存在。所以,我想把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01国士遇知己

春秋末期,在晋国这片土地上,由六家掌政,分别是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范氏、中行氏。豫让出身于名门,是个饱读诗书的贵族之后。他先是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做事,但并未得到两家赏识,转而投靠智氏。

智氏“家主”智伯非常赏识他,给他的待遇和级别都是最好的,用豫让自己的话说就是:“智伯,国士遇我”。所以,他就视智伯为知己,尽心尽力为智伯做事。

那么,作为读书人的豫让后来怎么走上另一条路,成为春秋战国著名刺客之一的呢?

02“头骨酒壶”惹得冲冠一怒

后来,晋国这六家因争权而发生内乱,智伯讨伐赵氏“家主”赵襄子,赵襄子不敌,遂联合韩魏,三家合力灭了智氏。赵襄子因极端痛恨智伯,就把他的头骨砍下来漆成了酒壶。那个时代的共识是,士可杀不可辱。所以赵襄子这个举动激怒了豫让,他发誓要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

从中可以看出:豫让要刺杀赵襄子,是因为看不惯他的辱士行为,且为报故主智伯的知遇之恩,想为其出一口恶气。行刺事件既没有政治背景,也没有高额赏金,是一起纯粹为了社会道义而进行的一场自我毁灭行动!

03厕所里的行刺

复仇之路坎坷而曲折,艰难而漫长。

其实,智氏兵败之后,豫让原本是逃进了山里的。但为了刺杀赵襄子,他又改姓更名,潜入晋阳(今山西太原)。

为了接近赵襄子,豫让扮作服劳役的罪人,混到了一份为赵氏粉刷厕所的差使,他怀揣利刃在厕所等候时机。

可惜,天不灭赵氏。赵襄子上厕走到门口突然无来由地感到心里一阵惊慌不安(这种心理感应直到现在也无法合理解释,在古代一般称之为上天示警),就发现了埋伏在此的豫让。

卫士们随即围上去要杀豫让,赵襄子却挥手下令放人。他说:“这是一个义士啊!智伯全族灭亡,并无后代。现在竟还有他的家臣来替他报仇,难得呀!放了他吧,以后我自己小心躲避就是了。”

但对于豫让来说,一切并没有结束,他已将自己的生存价值与为智伯报仇这一行动紧紧捆绑在一起。只要他活着,这事就不会完。

04为刺杀自我毁容、声貌全非

厕所行刺事件后豫让成了“名星”,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围观。所以,如果以本来面目招摇过市,刺杀肯定是不行的了,必须“整容”,可那时哪有现在的整容医院啊。

于是,豫让生生拔掉了自己的眉毛和胡子,披头散发、满脸疮伤,又在身上涂满油漆,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

为了验证“整容”效果,他假扮成乞丐去要饭。走到家门口,连他妻子都认不出来,只是说:这人的声音咋那么像我丈夫呢?因此,豫让又强吞火炭把嗓子弄哑。

在遭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痛苦、受尽折磨后,他终于如愿了:声貌全非。

05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刺客”

其实,就在豫让痛苦地“整容”时,他的一位朋友就曾流着泪劝阻他:“你何苦这样呢?以你的才华,如果去投靠赵襄子,一定会得到他的重用和信任,那时候你再杀他不是易如反掌吗?”

豫让叹了口气:“成为别人的臣属,却反要杀他,这是怀着二心在侍奉君主,所以这个建议我就算死也不会采用!我知道行刺特别难,但我做这事的意义正是昭示臣子对主公的忠诚和感恩。”

为了道义和知己,豫让可以忍受常人无法想像的痛苦,甚至可以不惜牺牲生命,但绝不采用有损于忠义的手段。行刺的结果并不是豫让的终极目的,行刺本身以及过程中所体现的忠义、无畏,特别是行刺事件给天下遗留的精神财富,才是他的追求。

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无论他作什么事,都会有自己的底线,都会主动放弃一些便利和手段,也因此,这样的人身上总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不管他的身份是刺客、屠夫或是盗贼。

06苍天不佑,行刺再次失败

不久后,豫让探听到赵襄子要去邢地巡视,他提前动身,埋伏在赵襄子必须经过嗯一座桥下,决心与赵襄子做个了断。

然而,天不佑豫让。当赵襄子来到桥头时,他拉车的马突然惊了。心理感应再次发生,赵襄子立即判断:“一定是豫让在附近,搜,别让他跑了!”

爬在桥下的豫让再次被捕,虽然他“整容”很彻底,但此刻已没必要再演戏了,他痛快地承认了自己的身份。赵襄子下车走到豫让跟前。他看到的,是一个已经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对手。

07士,为知己者死

因为已放过一次豫让,赵襄子上来就是一顿数落:“你要复仇我能理解,但你先前也为范氏和中行氏做过事,智氏灭了他们,你不但替他们报仇,反而改换门庭投靠智伯。

同样是主公,你为什么只忠于智伯,不忠于范氏和中行氏?同样是仇家,你为什么只憎恨我,不憎恨智伯,还要拼死为他报仇?”

豫让神情自若,傲然作答:“因为范氏、中行氏把我当普通人看,所以我也按普通人那样回报他们;智伯把我当国士对待,那我当然要以国士的做法来回报他!(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此话入耳,赵襄子顿时泪流满面,叹气说:“先生你这样报答智氏,忠义之名已经传遍天下,我已放过你一次,也算仁义了,这次不能再放了。”

豫让坦然一笑:“作为君主,您上次释放我,天下没有不称赞您贤明仁慈的。今天我自知难逃一死,不过有个不情之请,斗胆请求你成全:如果您肯将身上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上几剑,我就没什么可遗恨的了。”

赵襄子感慨于豫让的忠义,有心成全豫让,便将衣服脱下递给他。豫让拔出剑,“三跃而击之”,将衣服戳了三个窟隆,一边刺,一边哭,长叹一声:“我为智伯报仇了,可以去九泉之下了!”

这三剑之后,豫让从容自刎。

豫让自刎之日,赵地的仁人志士失声痛哭。因为他们一致认为,君子就该像豫让那样死得高贵。

以上就是侠士豫让的故事。

讲完他的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了许多现在的人、现在的事。不禁想发问,如今之中国,“国士之风”尚在否?“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是否早已沦为一句笑话?

我不知道。我只觉得,我们这代人的生存环境,已经魔幻到我们自己也无法解释。

可能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标准和价值取向,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环境如何魔幻,对于这两个问题——士,当为何死?女,该为谁容?我辈诸君,应当有各自无愧于心的回答。

有人说,好的故事只讲述就可以了,思考要留给读过它的人。所以,我不再多说。

为了纪念豫让的伟大,后人把豫让自刎的那座桥命名为“豫让桥”。它承载着豫让高贵的风骨,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受尽世间千年的雨雪风霜,看遍世间千年的春秋冬夏。

最后,敬录一首唐人胡曾的诗作《豫让桥》,作为此文的结尾:

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

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