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愿而来
1940年,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的噶举派法王噶玛巴只有17岁,他在楚布寺他自己的房间,寂静的坛城前自然流露地写下了一首诗
明天并非现在,但是大约就在此时,世人将了知秃鹰和我会去向何方,秃鹰将高飞至天空的广境中,布谷鸟将在春天受到邀约,秋天,当庄稼都已成熟时,人们将知道他的去处,没有任何转圜,只有去向印度,去向东方。
公元前6世纪末,在东方的印度,一个叫悉达多乔达摩的王子生于现在的尼泊尔境内,从他一出生,他的身上就彰显出不同寻常的慈悲和智慧。优渥的皇宫生活并没有阻挡他寻求人类真谛的步伐,当他甩掉侍卫和随从溜出宫外时,他第一次在他的生命历程中见到4个人,一个老人,一个病人,一个尸体和一个僧侣,这一切说服他背弃原来舒适与安逸的生活,“踏”出去寻求真理,这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隐喻,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由于安于享受与逸乐,我们会自觉地拒绝接受我们存在的真相,但这却是我们迟早都要去直接面对的。
王子从一开始就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自我克制”和“禁欲”的苦行方式,一直到最后,他领悟到“证悟”应该是自然而然达到的,而不是靠折磨自己可以得到的,就像小孩一样,他们不需要经过思考就可以体验快乐,因此我们本具的佛果是可以透过培养一种导向开悟的心态来证得的,如此,他就达到了不堕两边的“中道”而免于落入感官逸乐和过度苦行的两种极端,最后他在菩提树下修禅悟道,成为佛陀。佛陀的意思就是“觉醒者”。
觉醒后的王子从此开始了他普度众生的法相人生,在他看来,他的探索的结论是由他了悟到生命之苦孕育而来的,生命中充满了痛苦和悲伤,而且不可抗拒的会走向衰老,生病和死亡。领悟到“痛苦”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但这个我们必须接受的真相会使我们成熟,并且可以用它来转化我们自己。
对佛教教义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王子成为佛陀后,他所提出的教法都是经由口述而流传下来的,其中并没有类似基督教《马太福音》,《马可福音》等宣称天启预言的记载,佛陀对世人的教导完全是以他自己为基础,以他身为一个人的体验为基础,就某种角度而言,他的重要性在于——他并不独特,他教导说,无论他证悟到什么,其实所有的众生都有权利得到相同的证悟。也就是说“涅槃”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完全天赋自然的状态,而且是任何真正有心想得到寻求真理的人都能够体验到的。
乘愿而来在佛教“四圣谛”中,佛陀感知的生命之苦,属于四圣谛中的第一苦,这种苦,可以理解为痛苦,但其涵义并不仅指不愉快的感觉,更是指普通凡夫不解真相,无法解脱的生命轮回的基本状态。苦谛的核心即是认为物质和心灵所有和合的一切,所有被生和灭所支配的一切都是苦的,当苦是真相时,那些人们所耽着的享受和逸乐还是真相吗?接下来的三圣谛分别是“集谛”“灭谛”“道谛”。集谛的核心则认为苦的成因是“渴求”和“执着”。
你看,佛陀所提出的并不是去追求天堂的安慰性承诺。而是一种实际可行的心理运作方式,使人们从渴求贪婪和自我中心的禁锢中解脱出来,而渴求贪婪和自我中心等等这些会导致无尽的死亡和再生的循环,也就是“轮回”。佛陀教导,应该要把每一个人视为是一个过程,而不是而不是一个不变的实体,是一道每一刻都会有不同的“急流”,甚至是从一世的生命到下一世生命。但是如果解脱是超越自我的幻象,那么剩下的是什么?透过消除愚痴,恐惧和对我们自身紧握不放的执着,剩下的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平静安然和悲悯心。证悟的必然结果就是佛陀所教导的慈悲,领悟到要活得有意义,就是要为他人而活。
乘愿而来佛教在8世纪转入西藏,它包含了三个相续的阶段,也就是小乘大乘和金刚乘。
第1个阶段小乘是关于自我。第1个阶段小乘是关于自我和存在之本质的基础教导,这些教法都隐含在四圣谛中,一切现象都是苦或者说是痛苦,痛苦的成因也就是渴求或者是执着,痛苦的转换方式就是证悟以及达成这个转换的道路。即上文所提之“苦,集,灭,道”。
小乘提倡的是一种解脱轮回痛苦的个人解脱之道,但是大成则更进一步的教导,所有的修证都必须要回向给一切众生的解脱,因为所有众生基本上是不可分的,从这个教导就产生了菩萨的概念,这个梵文的专有词有意思的是“已觉醒者”。已经达到证悟的菩萨,由于无尽的慈悲,他们誓言要放弃沉湎于涅槃永恒的喜乐中,为了带领其他众生证得佛果,他们反而要趁愿再来再度投身到这个世间。
金刚乘则只会在层次最高的瑜伽士和心灵修行者面前揭示。金刚乘认为证悟是能够在一生中达成的——涅槃就在此处,就在当下。而能够传下这些隐晦不可思议教导的上师,在金刚乘之道上扮演着核心的角色,他们就像手持手术刀的外科医生,透过斩断自我的幻象来帮助他们的学生达到解脱。
佛教在印度经历了兴盛和衰败的过程。在今天的印度,佛教势微至低,好在墙里开花墙外香,佛教一路东进,如今的东南亚,日本,韩国,中国,特别是中国的西藏仍然教法昌盛。
藏传佛教作为“末法时代”最有加持力的修行次第被更多需求解脱的佛教徒坚定地视为信仰和信心来源。
桑耶寺是西藏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是由印度佛教的成就者,莲花生大士所建造。莲花生大士,或许可以说是藏传佛教发展历史上无与伦比最重要的人物,据传说,他是在佛陀入灭之后35年出生在现在属于巴基斯坦境内的斯瓦特山谷。他的出生并不是以一般人认定的人类的方式,而是出生在湖心的一朵莲花上。他对世俗的事情完全没有兴趣。经过数年的禅修后,他获得了包括无死在内的惊人神奇力量,在第8世纪的西藏,当时佛教的传扬似乎遇到了一些来自“笨教”在地神灵方面的阻力,国王赤松德赞听说莲花生大士的神力就延请他到西藏来降服这些易怒的精灵,据说由于这些神奇的力量和佛教教法的威力,莲花生大士使这些精灵放弃了原来的信仰,转而皈依佛法,也将他们之中的许多精灵转化成现在藏传佛教中随处可见的护法。
莲花生大士为全西藏超过300年的佛教教法,奠定了基础,也为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扎下了根基,这四大教派包括: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和后来的格鲁派。
根据藏传佛教的教法,“佛”实际上是一种超越时间空间,完全无限制的觉性,它存在于一种绝对实相的形式之中,也就是所谓的“法身”。“法身”就是证悟之心本身,而它的本质就是慈悲也就是菩提心,这是存在于一切众生心中的,但是为了引领其他众生证得佛果,佛有可能采取其它的形式,例如以“报身”光灿的形式来展现一种功德的典型。以及以“化身”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有形物质世界里。比如藏文“祖古”,也许就不仅是一位导师,一个模范的启示,这类罕的“祖古”还是菩萨完美典范活生生的具体显现。在金刚乘的教导里面,菩萨们经由不同阶段的心灵领悟向上提升,这些阶段通常会被分为“十地”或者称为“觉醒的10个阶段”,我们常常听闻的“十地菩萨”就是这10个阶段当中的最高境界,各阶段的菩萨会获得不同的能力或者成就,其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为了更能带领其他众生走上证悟之道,他可以自觉的选择他转世的环境,人们因此相信菩萨由于慈悲而发愿永远要再回到世间来帮助众生。这个对菩萨的坚定信心成为了藏传佛教教法的核心。
17岁时的噶玛巴写下那首诗时,和其它教派的宁玛巴,格鲁巴一样篤信他们是乘愿而来的转世菩萨,不仅心向佛土,更心系众生解脱之道。他们以“化身”的形态弘扬佛法,令众生离苦。这样乘愿而来的轮回转世会一直一直传承下去。
《千年一愿》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