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你要说自己是完美主义者,我就觉得你有病

2019-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心理健康学院

这是 PSY 的第 019 篇文章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曾经以为无论如何都迈不过去的坎坷、打不倒的敌人,等长大之后再看,你都会惊奇过去你为什么会输在这样的事、这样的人身上。

我们完全可以在心里说一句,对方也不过如此。

——雾十 《完美主义症候群》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推崇完美主义,如果提一句,我是完美主义者,就会显得办事很靠谱,有死磕的精神,容易成功。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聊聊完美主义者。

先来做一个小测试,最好拿张纸来记一下。

对下面的称述,请按以下标准选择与你最符合的分数

+2代表十分同意;

+1代表有些同意;

0代表没有意见;

-1代表有些不同意;

-2代表十分不同意;

答案没有正误之分,请按照自己的真实态度来选择。

1.如果我不给自己定下最高的标准,我就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2.如果我犯错误别人就会小看我。

3.如果我不能把一件事做到最佳,我觉得根本就不要去做它。

4.我若犯了错误,就应该焦虑不安。

5.只要我足够努力,我所做的每件事都可以成功。

6.在别人面前显露缺点或愚蠢让我感到羞耻。

7.我不应该在一件事上反复犯错误。

8.成绩平平绝对不能让我满意。

9.在某些重要的事情上失败,说明我是个低人一等的人。

10.通过对自己的不够努力进行自责,可以使我将来做得更好。

计分方法:将每题得分相加,总分越高,完美主义程度越强。(最高分20分,最低分-20分)

注:这是一个有信度和效度保证的测试,结果基本上是准确的。

【引自:Burns,1980】

追求完美是人类的天性,完美也是一个褒义词,但是如果一个人执着于完美,那么他很有可能是病了,很多心理疾病都发源于此。

壹 完美主义是怎么成为心理疾病的

 

20世纪初有人就提出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有“内在的缺憾感”,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的行为没能达到自己的要求。

1950年,Horney用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这个概念描述类似的心理困扰。她指出,完美主义者认为自己在智力上和道德上的标准高于他人,因而面对他人时自身有很强的优越感;他们为自己创造了非现实的、固化的自我形象,并按照这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生活;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幸或发现自己并不是完美无缺时,则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失衡。

1980年,完美主义被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II)》归为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之一,意味着完美主义被正式列为心理疾病。

完美主义说白了就是“看得到够不着”,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设立了过高的标准或期望。

贰 完美主义的千人千面

Frost六维度(1990)

担心错误:把错误等同于失败,将微小的或局部的错误感知为巨大的、全部的失败的倾向;

行动的疑虑:做事拖延、犹豫、重复思考和检查的倾向;

个人标准:对自己要求过高,不能接受低一些的标准的倾向;

父母的期望:个体所感知的来自父母的过高期望;

父母的批评:个体感知的来自父母的求全责备;

条理性:对秩序、条理和整洁的过分强调。

Hewitt & Flett(1991)从完美主义的取向上区分出三种完美主义

自我取向的完美主义:指个体强加给自己的过高的标准和期望;

他人取向的完美主义:指向他人的“完美主义”,对他人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期望他人完美无缺,符合自己的标准;

社会规定性的完美主义:指个体尽力迎合社会或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努力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完美。

Hamachek二分法

神经质完美主义:也称非适应性完美主义,指不健康,具有负性的完美主义;

正常完美主义:也称适应性完美主义,指带来积极影响,可以促进任务完成或对生活等有正面作用的完美主义。

通常我们说的需要介入治疗的完美主义就是指神经质(非适应性)的完美主义。

叁 完美主义不是病,但它可以致病

大量的心理障碍和心里困扰,例如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症、进食障碍、抑郁和焦虑、自杀念头和较低的自尊等,都与神经质的完美主义有很大的关系。

完美主义是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有诊断标准,有人还发现社会规定性的完美主义与边缘型、被动-攻击型和回避型人格障碍也有一定的关系。

对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不难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对人际关系的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者对权威批评的过度反应,以及回避型人格障碍者对他人否定的敏感,这些特征与社会规定性的完美主义的表现有相似的地方。

诸多研究表明,强迫症和进食障碍是神经质完美主义者中最经常出现的神经症。一些强迫症患者的洗手行为并非因为对疾病和污染的恐惧,而是为了达到一种完美的干净状态,使自己的物品保持完美。完美主义和过度的责任心都是强迫症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美主义与进食障碍的关系源远流长。节食是中世纪的女圣徒和苦行者中流行的禁欲方式;在13-16世纪处于天主教背景下的欧洲,节食与虔诚和信仰有关(天主教认为暴食是七大罪恶之一);苦行者认为通过节食,自己在上帝眼中会更为完美。

现代社会的进食障碍者主要在意的是体型的完美而不是禁欲,但在关注他人评价这一点上与中世纪的节食者有共同之处。一系列研究表明,进食障碍患者在神经质完美主义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人。

抑郁也是完美主义研究领域较为关注的心理障碍。研究表明,神经质完美主义主要与抑郁认知和抑郁情感有关,与抑郁的躯体化表现关系不大。

还有研究者发现,自我批评型抑郁和完美主义显著相关,而依赖型抑郁与之无关。

解释下自我批评型抑郁与依赖型抑郁——抑郁分成依赖型和自我批评型两类,前者希望通过依赖别人而获得关爱和保护,害怕被抛弃,常有无助感;后者则经常批评自己,感到内疚、无价值和自卑。

肆 压力太大容易绷断

在对完美主义、压力和抑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得出,完美主义可能在压力和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相对于非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更有可能体验到各种形式的压力,包括日常麻烦和来自内部与外部的持久的压力。如果发生重大的负性事件,原本就已具有高水平日常压力的完美主义者更有可能心理崩溃。

完美主义者对自己和(或)他人有苛刻的要求,关注工作成绩的不足之外,以及缺少满意感,这些倾向本身就会产生压力。

在工作和学习中,完美主义者感受到的压力往往源于他们为自己设定的过高的标准,当标准无法达到时,他们也不愿意降低要求。

完美主义者似乎在通过设定不能达到的目标来故意给自己制造困难。他们产生压力的一种方式是自我施压,也就是说,通过自我批评、自我告诫等方式促使自己去追求高目标。

神经质完美主义者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害怕失败,他们有明显的失败预期。并能体验到由此而来的压力。社会规定性的完美主义者最有可能预期负性事件,甚至认为这些事件必然会发生。这种对将来事件的负性、悲观的预期是抑郁症患者的典型特征。

失败和压力事件能够激发完美主义者的自主思维,使他们耽于思索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维持抑郁症状。完美主义者遭遇压力事件时不是通过解决问题或转移注意来减轻困扰,而是陷于对事件的性质及原因的苦思冥想,这延长甚至加剧了压力反应。

 最后,嘱咐一句,追求完美可以,但不要做一个病态的完美主义者。

本文主要参考郭永玉、贺金波主编,人格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

Psy | 金至和原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