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师针灸大成第六个视频学习笔记
知识点一:中医治病,非常灵活可多角度切入。
老师拿一个水晶球举例,假设病原在球中心,下针也好,经方也好,不同的穴位也好,代表从球表面任何一个点入手都可以直达球心(病原),所以如果你要针少商穴,恰好这个病人手指断了,没有少商,那就从别的角度切入,不能说病人没有这个穴道,就不能治。中医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
知识点二:中医有八纲,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1.八纲有助于我们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协助诊断。
2.八纲也可以治疗。
3.八纲也可看病情是转好转坏以及预测这个病现在不治的话将来会发生什么事。
知识点三:经络二字,直走的称为经,经与经之间的联系称为络,所有的阴经像河流一样,总有一天会流入大海,阴经也总有一天会回到任脉。
知识点四:任脉取穴不能用同身寸法,用独立寸法,那么如何定位取穴?
1.找到病人曲骨穴(耻骨的上方)和神阙穴连成一条直线,平均分成五份,每份叫一寸
2.曲骨上一寸是中极穴,中极穴上一寸是关元穴,关元上一寸是石门穴,石门上一寸是阴交穴,阴交和石门的中点是气海穴(肚脐眼下一寸半)。
知识点5:腹部取穴实操方法,一定心到手到。
扎腹部针的时,要病人平躺,一个手找肚脐,一个手找曲骨,用观想的按照比例来找穴道。将来介绍其它穴道会用旁开几寸来找穴,包括肾经、胃经,所以首先要明确一寸的概念,否则会心到手却没有到。
知识点6:气脉的流注叫后(督脉)升前(任脉)降
我们人的气血,从后面上去,从前面回来,所以叫后升前降。
知识点7:道家练气如何练,气在哪?
有说练气要在关元。有说练气要在气海。中医的理论来说,练气应该是练练关元。
内视的时候要把耳朵、眼睛、嘴巴闭起来,慢慢慢慢把气息降下去,最后鼻子也要闭起来,这样心很定的时候,可以内观脏腑。产生的津液,是最好的津液,慢慢吞下去。
举例:任脉督脉的后升前降
中医的讲人的脖子,是冷却枢纽管道。为啥呢?
1.小肠是相火,肾在小肠的后方,肾脏是水,所以下焦是个水火同源的地方。
2.小肠的火源头来自心脏。心脏不断的动,产生的大量热,用肺金来控制它,肺主肃降,把心脏的热气导入小肠。心脏和小肠中间有个大动脉,西医称腹主动脉。(西方医学的观念很简单,知道血往下走,到小肠,到四肢末梢去,但不说热也跟着下去。西医没有寒热的观念。)中医说正常人,一定有温度,心脏产生的大量的热,因为肺的导引,这个热像光束一样集中在中间,顺着主动脉传导到小肠。所以正常人身体中心是最热的地方。
3.心脏的热一到小肠,会产生一样的速度、温度。在这个条件下,人是正常的。
4.小肠很热,而肾脏在后面的时候,小肠会把肾脏里面的水气化。津液从肺进入肾脏以后,是冷水,那小肠的火在下面烧这个水,这个水和营养液会进入督脉,再进入脑部滋养。
5.可是水气很热,直接进去水蒸气会把脑烧坏掉,所以人身上有个脖子,这个脖子在热气进入到脑之前,就先把热气冷却了。当这个冷却系统有问题时,人就发烧啦。
6.进入大脑的气,最后再从前面回到小肠,回到关元,所以是后升前降。
通过这个例子,就想明白为啥后升前降,为啥中医认为道家练气在关元。
二、曲骨穴
1.曲骨穴体毛很多,一般不灸,可以在这下针,功用是治疗赤白带,小便,膀胱、尿道发炎。
注:古书里是针灸都不可以,因为这里血管很多,而且以前九针很粗,没有不锈钢针,只有金银针,针太粗很容易出血,瘀血会闷在里面。现在针很细,所以可以下针。这是所谓的近取穴。
2、平补平泻:针扎到身体里以后,左转右转左转右转,就可以了,这叫平补平泻,左转几圈右转几圈。
3.啥叫下针得气?
a病人反应:下针后,左转右转左转右转,病人说:“好酸、好胀、好麻”,这就是气至,得气了。
b皮肤颜色:下针后可以在周围看到一圈粉红色,就是气。若扎到瘀血是青黑色而不是粉红色。那红的大小看病人的部位跟身体状况。有人扎下去没有红色,因为气很虚。扎下去红圈一大圈,这身体很好。
三、中极穴:膀胱之募穴
1.中极穴又是膀胱的募穴。位置正对膀胱的上方,募就是开口的地方。
治疗法则:俞募治疗法。(以后学)
2.中极穴针灸都可以用,任何膀胱的问题都可以在中极穴上治疗。
a下针不要太深,差不多一寸,肚子大可以深一点,肚子平就浅一点。按照病人体格判断,不要死读书。
b一捻针病人就感到酸麻胀,说明气到了。一般成人留针会留二十分钟,小孩不留针。
3.中医是一个平衡的观念,小便小不出来用这个穴道,小便太多也是用这个穴道。
4.除了被虫蛇咬伤外,灸多用于寒症,如何判断寒热?
a问诊。病人说小便不是很好,问病人:“小便什么颜色?”白色就是寒,红色就是热。
寒比较清淡,苍白。燥热、鲜红的是热。痛症剧痛,大都是热症。隐隐作痛,按到了比较舒服的是寒。
b脉诊。寒脉比较沉比较慢比较细,热脉比较洪比较大比较速。
c望诊。过动儿是热症,过静儿是寒症。
寒症我们就用灸,这叫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