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整理
晨诵,与黎明共舞
新教育理念下的晨诵,午读,幕醒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段的概念,而是一个包含了精神生活在内的进程,一种完整的、未被割裂的自觉生活的闭环。一个儿童的精神生活应当始于明亮的开启,经由丰富的拓展,终于对话、反思与吸纳,如此循环往复地持续完成精神建构。
---摘抄
晨诵课与晨读课从功能上来说,意义不同。平常的晨读课,更多的强调整齐划一的读类似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学习过的课本内容等朗朗上口的知识性的文字,很多人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厌其烦的朗读可以磨耳朵,但其实我们都知道一个认知原理:没有通过大脑加工理解过的所谓知识,其实充其量只是信息而已,即使倒背如流,基本也被搁置在大脑的回收站里边,这样的朗读于教材学习,于课程外补充朗读都不沾边,反而浪费了一天当中最美的时刻---早晨。晨诵课就意义不同了,晨诵课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经典的文本配上舒缓的背景音乐与学生生命感知相编织,为一天的活力开启注入能量。
晨诵课,它不是记忆的功能课。旨在于唤醒儿童的大脑,开启新的一天。晨诵就像与每一个黎明有一个郑重的诵读之约,“与黎明共舞”象征着儿童的心跟随诵读文字的节奏与黎明起舞。儿童内心的欢呼,雀跃呼之欲出。毕竟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诵课营造出的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儿童的生命随太阳升起而舒展开来。
晨诵课的内容,从低段的儿歌,童谣,儿童诗,到中段的“农历的天空下”以及古典诗词课程,再到高段的中外经典,现代诗歌,以及儒道经典。晨诵内容词句优美,隽永深刻,而且贴近儿童年龄认知特点,儿童吟诵时便可通过语言透过文字链接与大自然,与他人,与世界的情感。让儿童的生命在晨诵课上得到浸润,熏染。
晨诵课,一般先由老师示范诵读,老师在备课时要对诗歌进行配乐,音乐的作用如绿叶之于红花,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在音乐的背景之下,用声音演绎诗歌的美妙,意蕴。然后再让学生个别诵读或者集体诵读,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声音的感知与周围的环境,与文本情感,与文字本身结交成为挚友。晨诵这样的形式,容易让学生思想集中,并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同时还能培养儿童的语感与共鸣的情感,更能锻炼儿童语言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但晨诵课的难点---如何理解文本,如何传递情感,怎么解决呢?要想让学生理解文本,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几种方法:首先,在关键词句处进行深度引导与解析。其次,让学生一起参与对朗读方式处理的讨论。还有利用课件做一些形象的课件,用画面的视觉冲击烘托理解文本;或者引入另外的一篇文本进行互文阐释;或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改写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句子……文本只有被理解,被共鸣,晨诵课用声音传递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动才能达成。
每个人天生就是一个表达者,每个人都需要有机会参与表达,让我们先从理解他人,理解诵读文本开始,开启一场浪漫的灵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