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电影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卡萨布兰卡 | 偏偏遇见你

2016-06-26  本文已影响407人  慕念纯
玛德琳·勒博

玛德琳·勒博的去世,象征着影史百大爱情电影之首<卡萨布兰卡>又译<北非谍影>的主要演员全部离世。

另外,<卡萨布兰卡>刚被创立80周年的美国导演工会评选为排名第5的伟大电影。

<卡萨布兰卡>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代表作之一,影片拍摄于1942年,正值二战期间,故事背景也定在这个时间段。彼时的卡萨布兰卡是欧洲人逃亡美国的中转站。许多人为了弄到通行证,不惜付出全部身家或者让自己的老婆陪手握通行证的军官睡觉。

海蒂·拉玛

本来原定的女主角是海蒂·拉玛,就是那个史上第一位全裸出镜的女演员,后来还成为现代无线通信的核心专利跳频技术发明者的牛逼美貌女。但她的经纪公司帮她推掉了这份邀请,伊尔莎的角色最终花落英格丽·褒曼头上。

左为罗纳德·里根

里克的扮演者最初也邀请的是罗纳德·里根。嗯,你没看错,就是那位美国总统——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演员出身的总统

里根年轻时挺帅,和里克最终扮演者亨弗莱·鲍嘉的气质类同,也就不奇怪在罗纳德·里根辞演后,剧组找到了鲍嘉。

谢谢剧组当年做出的决定。也就是这个决定,让我迷上了迄今为止,我认为的最具男人味的男明星。

这世间的万种柔情里,铁汉柔情一直高居前位。

亨弗莱·鲍嘉的长相远远算不上帅气,和克拉克·盖博一样走得是气质挂。他的抬头纹明显,五官紧凑,下巴很短,显得脑门很大。

他好像一直没有年轻过。一出道就扮演三十多岁的沧桑型男人。不过,这样的长相、气质,也确实只能扮演成熟的男人。

1941年,亨弗莱·鲍嘉主演的<马耳他之鹰>成为黑色电影的代表作,次年就拍了奠定其影坛地位的<卡萨布兰卡>。

当他在<卡萨布兰卡>里玩世不恭地点燃一支烟,嘴角浮起一丝玩味的微笑,环视一周里克咖啡馆,我就瞬间沦陷,只想摇摇挥舞着双手,兴高采烈地呼唤他的名字。

当咖啡馆打烊后,他独自坐在黑暗里念叨着「全世界有那么家咖啡馆,她却偏偏走进了我这家」,我就想把他揽入我的怀里,轻声安慰他「别伤心了,你还有我」。他眼睛里隐忍的泪光让我心疼,他微微蹙起眉头,我就觉得天都塌了。

当影片结尾他帮助伊尔莎维克多登机去往美国,自己却选择留下时,我真想骂他是个傻逼——既然你爱,你就别放开啊。

但是,<卡萨布兰卡>的爱情设定就是,伊尔莎同时爱着两个人。

最初,她爱上里克,是因为她误以为维克多死了;和里克约定要乘车离开巴黎,又因为得知维克多没死的消息毁约;甚至,当她踏入里克咖啡馆,所抱的目的也是一定要帮维克多搞到通行证。

她和维克多,是患难夫妻,是革命友谊。和里克,则是花前月下,今朝有酒今朝醉。所以,在没有完整剧本的情况下英格丽·褒曼问导演,伊尔莎到底爱谁。导演说,「你要表演的两个都爱」。

所以,伊尔莎和维克多一起离开卡萨布兰卡也属情理之中。

在很多电影电视剧里,回忆杀是最让人心痛的。

当初明明是那样的啊,怎么就变成现在这样了呢——物是人非,令人唏嘘。

如果是重逢,看着过去的回忆在倒带,又不免满怀希望如果能够回到过去。如果最终分道扬镳,又不免怅惘逝去的时光无论如何也找不回来了啊。

因此,里克知道,伊尔莎属于维克多。他和她,只属于过去,属于巴黎的那段时光。

时光一去不返,心中永怀昔日情深,是慈悲,也是幸运。

英格丽·褒曼在影片中所穿的白色套装也十分好看,放到现在来看,款式也并不过时。何况她那完美如雕塑的侧颜,高贵典雅,仿佛玉兰盛放。由于对自己的左脸尤其自信,所以片中的人物特写,俱为左脸。

她一度是我心中瑞典的代名词。

同为瑞典国宝级演员,葛丽泰·嘉宝太神秘太冷冽,如高山上的一块冰,怎么捂也捂不热。而英格丽·褒曼是一捧雪,冷是冷了点,但放在手中,会化成水,会沾染上手的温度,却又足够洁净。

看着她在影片中满眼泪光地低喃,泪水浸湿了睫毛,还未来得及划过脸颊;看着她在重遇里克之后,欲言又止的神情,想说说不出口的愧疚,就对她当初辜负里克的行径,充满了同情。她也是想跟他一起走的,可责任让她无法放下维克多。

一个人的心只有那么大,只够装下一个人。即使暂时能够在两个人之间平衡,最终也要做出抉择。选择这一个,就必须舍弃另一个。

纵使是西蒙娜·伏波娃那样的女人,最终也还是让·保罗·萨特一人的最终伴侣。


里克对伊尔莎说「我们还有巴黎。」

我们还有巴黎——我们还有回忆。却只能拥有回忆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