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忘于江湖
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人们每每说起"相濡以沫",便显出几分感动来,仿佛这便是世间至情。殊不知那泉水干了,两尾鱼困在陆地上,互相吐着唾沫湿润对方,虽然显出同病相怜的温情,却终究是濒死的挣扎。庄子说"不如相忘于江湖",倒是一句真话。
我见过一对夫妇,男的唤作阿四,女的叫月娘。阿四是个瘸子,月娘则瞎了一只眼。他们住在城东的破屋里,阿四每日拖着那条残腿,在街上替人写信;月娘便在家门口摆个小摊,卖些针线零碎。两人相依为命,阿四常扶着月娘过街,月娘则为阿四缝补衣裳。路人见了,无不称羡,说他们"相濡以沫",真乃患难夫妻。
有一年冬天,特别寒冷。阿四的腿疾发作,疼得整夜呻吟;月娘的眼睛也发炎,几乎看不见东西。我去看他们时,屋里冷得像冰窖,两人蜷缩在一张破棉被里,互相依偎着取暖。阿四用他那双粗糙的手为月娘擦眼泪,月娘则摸索着为阿四揉腿。这般情景,任谁见了都要心酸。
"先生看我们可怜罢?"阿四苦笑道,"可我们习惯了。"
月娘也接口道:"是啊,我们谁也离不开谁。"
我点点头,放下带来的几块钱和一点米,便告辞了。走在街上,我想,他们确乎是"相濡以沫"的典范了。然而这种互相拖累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假使阿四的腿好了,月娘的眼睛也好了,他们各自能独立生活,岂不比现在这般苟延残喘强得多?
后来听说阿四死了。是在一个雪夜,他拖着病腿出去为月娘买药,滑倒在雪地里,再没起来。月娘哭得死去活来,不出半年,也跟着去了。人们都说他们是情深义重,生死相随。我却想,若是他们各自康健,阿四不必为买药而丧命,月娘也不必因悲痛而早逝。这般"相濡以沫",不过是加速了彼此的灭亡罢了。
世上还有一种"相濡以沫",是精神上的。我认识一个青年,颇有才气,本可出外闯荡,却因舍不得家中老母,终年困守乡里。他母亲也日日担忧儿子前程,积忧成疾。母子二人就这样互相牵挂,互相拖累,终至于一事无成。那青年现在已近中年,才气消磨殆尽,只余下满腔怨怼;他母亲则愈加多病,成了儿子的累赘。这般情形,又何尝不是"相濡以沫"?
庄子看得透彻。鱼儿在江湖中各自游弋,虽然互不相识,却各得其所,自由自在。一旦困于陆地,便只能互相吐沫,徒然延长痛苦。人亦如是,与其在困境中互相拖累,不如各自寻求生路。所谓"相忘于江湖",非是薄情,实乃大智。
然而世人多不解此理,偏要赞美那垂死的缠绵。每见有人困于不幸的婚姻、窒息的亲情、或是互相拖累的友谊,旁人却还要颂扬他们的"不离不弃"。这颂扬,无异于鼓励他们继续在干涸的陆地上吐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不如相忘于江湖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