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05产品经理如何高效创新
不同创新所经历的过程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这就说明创新还是有迹可循的。虽然创新永远不可能像解数学题一样按照公式一步一步地推导出结果,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遵循创新的一些规律,那么仍然可以有效地提高创新的效率。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产品经理更高效地开展产品创新的工作呢?
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
创新者所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与他所能创新出的成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产品经理在互联网产品领域所拥有的经验和知识越丰富,他能够获得创新灵感的机会也就越大。
这就要求产品经理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经验和知识。
一是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创新的重要来源就是用户需求。产品经理要想在产品上有所创新,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产品所在领域的用户需求如数家珍——用户一直以来有哪些需求,随着行业和时代的发展新出现了哪些需求,还有哪些潜在需求;这些需求分别是在什么场景下出现的,用户寻求这些需求满足的迫切程度如何;这些需求的满足会给产品带来多大的影响……
二是对产品原理的理解。确定了用户需求,还得知道怎样的产品功能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只有明白每个产品成功的原因,才能够更有效地创造出成功的产品。产品经理要在产品项目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同时多阅读产品分析、评论的文章,吸收别人对产品的正确见解,逐步构建起自己的完整的产品知识体系。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这两方面的经验和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就好比一个厨师要创造一个新的菜品,他一方面要清楚怎样的菜品别人会喜欢;另一方面还要具备高超的烹饪技艺,缺了任何一方面的经验都是不行的。
更加主动地思考
创新的灵感不会自动出现,它们是我们长时间思考的结果。产品经理要想有更多的创新成果,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倾注更多的激情和汗水去思考。“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中间一次次的失败看似徒劳,但它们却是我们抵达成功彼岸必须经历的过程。只要在这个过程中不轻易被失落、沮丧击败,就终究有可能收获创新的果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品经理所负责产品所在的领域最好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比如爱好美食的人正好负责一款与美食相关的产品,喜欢旅行的人正好负责一款与旅行相关的产品。由于自身对这方面感兴趣,他们就会有很大的热情去思考这款产品,走路时想,洗澡时想,吃饭时想,甚至睡觉中都在想,这样他们就会比其他人更有机会在创新上获得成功。
寻找适合的创新情境
我们在某些情境下创新的效率会远远高于平时,所以通过让自己在适合的情境下进行思考来提升创新的效率是可行的。这样的方法中比较好操作的就是调节身心,让自己在非常放松、舒适的情境下思考,以营造出更容易激发灵感的环境。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手段,将外界对我们思维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大脑不用分散过多的精力去处理外界那些繁杂的信息,同时我们还要将内心的忧虑、精神负担等负面情绪暂时抛开,这样慢慢调节身心到足够放松的状态,就可以提高我们潜在思维的活跃度,让大脑更加积极地思考问题。
具体能使身心感觉放松的方法是因人而异的,这只能靠每个人自己的主观感觉去判断。有的人喜欢把自己关进一个不受外界打扰的小房间,关上灯静静地思考;有的人喜欢一边练着瑜伽,一边听着舒缓的音乐冥想;有的人喜欢在晚上散步时思考问题;有的人喜欢搭上环城的公交巴士,坐到后排的位置上,然后任由思绪自由翱翔。
不轻易批判否定
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凭借经验轻易地否定一些想法。越是经验丰富的人,越可能如此,因为他会笃定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样做是在节省时间。但事实上,这种习惯对于创新工作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首先,经验常常会误导我们。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三只蜜蜂和三只苍蝇同时放进一个瓶子里面,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有亮光的地方。结果,蜜蜂全部聚集在光线最强的瓶底,不停地碰撞瓶底寻找出口,一直到力竭身亡。而苍蝇则不一样,它们刚开始也是朝着瓶底飞,但当它们发现飞不出去后,就开始改变方向,寻找新的出口,不一会儿就全部从瓶口飞出来了。蜜蜂和苍蝇都有这样的经验——出口的地方必然光线比较明亮,但是经验很多时候都不是绝对正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很多过去的经验可能已经存在历史的局限性,所以在创新时,我们应该像苍蝇一样,适时地放弃那些固守的逻辑,经常换个角度重新思考问题,从更多途径去尝试,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切忌像蜜蜂一样,轻易否定一些方向或想法,否则很可能就会将自己逼入困境当中。
其次,很多好点子都不是一下子就被完整地想出来的,它们往往是从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不成熟或不起眼的点子中提炼出来的。
总而言之,我们要把那些我们认为不起眼、不成熟的点子当成创新过程中有价值的成果;一旦自己想到或别人提出新的点子,不要马上批判否定,找个地方将它们逐一记录下来,有空的时候就回过头来对它们进行研究、思考——要知道一个点子可能帮助我们连带想出好几个新点子,这样我们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
充分利用外界信息
我们稍作留意就会发现,我们的灵感除了一部分来源于独立思考以外,另外很大一部分则诞生于日常的一些会议当中。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分享各自的最新信息和见解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受到别人的启发而想到一些新的点子。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每个人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掌握的最新资讯,都是不一样的。当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路会比较狭隘,思维也会比较僵化;而当一群人在一起做分享和讨论的时候,就能够很好地规避这些问题,我们的思路会变得更加开阔,相互之间的知识、经验、资讯可以互补,当大量的信息和想法持续刺激着我们的大脑时,就能够不断地碰撞出新的灵感火花来。
由此可见,利用外界信息来开拓自己的思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创新方法。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就非常注重到生活中去发掘诗作为素材。他每次外出都会骑一瘦马,带一个背着破锦囊的小奴,然后边观察生活边思索,吟得佳句,就马上用随身携带的笔砚写在纸上,投入囊中,回到家后再慢慢整理。正是这种方法为李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让他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诸如“雄鸡一声天下白”,“黑云压城城欲摧”,“天若有情天亦老”的传世佳作。
当然,今天我们不可能像李贺那样骑着马每天到处瞎逛,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获取更多的外界信息来激发灵感呢?在平时,我们可以多和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从这些不可预测的交流中获得思考的新思路;我们可以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尤其是产品目标用户的生活,留心那些意外出现的来自外界的刺激;我们可以多接触与产品相关的资讯,比如,如果负责女装的购物网站,就可以多看看与女装相关的杂志、书籍、电视剧等等;另外,如果面临一个特别紧迫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召集一群同事开展头脑风暴,通过群体的脑力激荡,快速挖掘新想法……诸如此类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有心,我们就可以从外界源源不断地获取更多的新思路、新灵感。
学会“模仿加改良”
我们渴望创新,但是创新确实很困难。除非我们能像爱迪生一样天资卓越且勤奋有加,否则能想出的好点子也只是凤毛麟角。不过,有句话说得好:凡是你想不到的,你的对手都会帮你想到。所以平时我们可以多多留意行业里最新的产品资讯,看看别人都在做什么新产品,从中获取新的灵感,或是直接模仿并改良别人的产品。
在实际工作中,用“模仿加改良”的方法在别人产品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创新,是我们获取产品创意的重要来源。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非常高效,因为相较于凭空寻找创意,在已有创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改良要容易得多。就像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时,他专门在家门口设个茶棚,免费请人喝茶,但要求喝茶的人给他讲一些奇闻异事,然后他再把听来的故事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就写成了这部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蒲松龄采用的创作方法就是“模仿加改良”,很多故事并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而是他搜集来改良而成的,这才能够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积累起如此广泛的素材。
虽然这种方法很高效,但是或许会为很多人所不耻。他们认为把别人辛辛苦苦想出来的点子占为己有,是抄袭,是盗窃!
首先,我们要明确“模仿加改良”并不等同于抄袭。
我们主张的“模仿加改良”重点是要对已有产品进行改良,或是增加一些新的功能,或是修改一些不足的功能,或是对已有功能进行重组,最终要使产品变得更加完美,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模仿加改良”也是一种创新,只是表现形式通常是一些微创新。但是,无论如何,改良的结果必须让用户直观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全新的产品,而不是对另一个产品的简单复制。正如乔布斯所说“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能工摹其形,巧匠摄其魂)。“模仿加改良”的核心理念不是要求我们简单地拷贝别人产品的功能,而是要借鉴别人产品的原理,理解别人为什么这么做,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加以必要的改进。如果我们做到这个层面,就已经不是简单的抄袭者了。比如,Google并没有发明搜索引擎,而是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如用网页权重级别判断网页的重要性,使搜索结果的相关性大大提升)让搜索引擎变得更加友好,所以人们不会认为Google是个抄袭者;百度也没发明搜索引擎,只是借鉴了这一模式,专注于中文搜索,并进行一些本土化创新,所以人们也不会认为百度是个抄袭者。
其次,“模仿加改良”有助于推动行业各领域的发展繁荣。
而事实证明,更多人贡献各自的智慧则能够有效地加速这个进程。当一个优秀的创意出现时,不同的人可以跟进模仿,学习先进的理念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智慧对它做进一步的改进,这样就可以促使创意很快地从“优秀”升华为“卓越”。
因此,只要不是简单的抄袭,模仿优秀的产品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相反,它是我们快速获取好创意的一条捷径。
记得请点赞和关注我哦,将持续为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