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澜梦

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再到知行合一

2023-05-24  本文已影响0人  西营思思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36期”行“专题活动。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不论结果是喜是悲,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记得我们小时候没有学前教育,更别说是从小就读什么唐诗宋词。最早接触书是上小学一年级,一本是语文一本是数学,薄薄的两本。正是这很不起眼的两本书,把我带进了读书人的行列。

一年又一年,书逐步地厚了起来,但是几年下来仍然是那两本叫做语文和数学的书。那时候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书,其实就算知道家里穷,根本也买不起课外读物。

说起来也挺感激我的老父亲,我是上了四年级后,有机会读到课外书的也不知道他从那里找了了一套书纸都有些发黄的《水浒传》。那时还不懂什么叫社会,就是读起来感觉特别特别地舒服。我喜欢读这样的书,可是我整个上学期间除了这套《水浒传》,再也没有过自己的课外书。

不过深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教育的我,还是通过一些方式陆陆续续的借读了一些。先后读了很多书,说好听点是博览群书,现在回想起那时有点乱读书的意思,不过在当时就是有书读就好,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为什么说杂呢?说几个书名大家看看杂不杂。《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茶花女》、《欧也妮·葛朗台》,《平凡的世界》、《围城》、《菜根谭》,还有一些记不起来的小册子。

这些书都是借读的,因为是借来的,生怕被人家半路要了去,所以只好见缝插针地赶。心里既想着别人的期限,也急着书中人物的命运,有时候会在课堂上读。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那种读书就象是我们上学学习一样,没有搞懂为了什么而读,就只是简单的想多看看。不过有些书还是还是值得一读的,比如《平凡的世界》。也有读到一半就被别人要走了,那是充满了深深的懊恨。想着,等我有钱了,一定把想看的书都买回来。

参加工作了,读书的热情减少了很多。现在看书有选择性了,买的最多的是工具书。这时又觉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挺有道理。

首先,行万里路可以让人们亲身体验到社会的多样性和美妙。通过去不同的地方工作或旅游,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风景,开阔自己的眼界和视野。而这些体验和感受,比起只是读书而言,更加直观和深刻。无论是在旅行中遇到的人和事,还是亲眼目睹的景色和风光,都可以给人带来独特的感受和启示。

其次,行万里路可以让人们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素质。旅途需要人们面对各种未知的挑战,比如适应不同的环境、解决突发事件等等。这些挑战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可以增强人们的意志力和勇气。在旅途中,人们需要走很多路、爬很多山、穿越很多河,这些都是锻炼身心的好机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有了家庭,观念也在慢慢改变。在一次致良知的培训中知道了王阳明和他的“知行合一”。随着更多的了解与理解,深深地被折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主要说的是道德层面的观点,但我觉得对于我们的生活与工作非常有用。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言必行,行必果。”

纵观中国历史五千年,像他这样,“立德、立功、立言”集于一身且都都登峰造极的,似乎难以找到第二人(曾文正公勉强可以,但各方面都略逊一筹)。他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其实无论是破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或是知行合一,其本质都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一趟,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行走不仅是双腿走路,也是一种人生姿态,一种精神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快乐,或感动,或徘徊;这些丰富多彩的行走历程,让我们顿悟,激励我们奋进,推动我们成长。最后引用《平凡的世界》里的一句话共勉——“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不论结果是喜是悲,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