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读书会千钻好作者读书会想法

总是忍不住帮别人,未必就是乐于助人,你可能是患了拖累症!

2019-05-10  本文已影响29人  邂逅未来的自己5

你是这样的人吗?

当别人向你请求帮助时,你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忙,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是给自己造成巨大麻烦,也要帮!否则自己内心就会负疚。

只有在“给予”时,自己心中才觉得舒坦。而受别人的恩惠时,内心又会充满负疚与不安。

如果你有以上特征,就很可能是患了拖累症!

患了拖累症的人不是拖累别人,而是被人所累。

在《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一书中武志红老师解释,拖累症指的是这样一种心态:看到别人的痛苦,就忍不住想帮对方,而且是没有原则地帮助对方。

拖累症患者不为自己活,只为别人活。他们所提供的帮助可能是为自己人,也可能是为完全不相干的外人

我父亲就是一个拖累症患者,他对除自家人以外的所有人有求必应,乐此不彼的为所有向他求助的人尽其所能的提供帮助。

妈妈常当着我们的面埋怨爸爸:“你爸就是心太好,耳根子太软。谁要用他点什么,说两句好话,他宁愿自己不用也得先紧着别人用。”

爸爸确实是这样。邻居来借点啥要个啥他都满口答应。远方亲戚来借钱,我妈不在家,爸爸没钥匙,他就把上了锁的柜子撬开把钱往外拿。我爷爷本来在我们家养老,因为实在看不惯我爸“败家”,才搬去了我二叔家。爷爷总是说爸爸是个大傻子。

患有拖累症的爸爸被所有有求于他的人拖累,而我们这一家子被爸爸的拖累症拖累!

大姐准备置办嫁妆的聘金,爸爸背着妈妈借给我一个堂叔拿去做生意。那个堂叔名声本来就不太好,之前办砖厂欠银行的贷款没还导致砖厂被收不说,还跟他自己的四个亲兄弟都借遍了钱,也都没还。自己家里却盖起了新房,家电家俱一应俱全。那个堂叔的母亲是我爸爸的婶子,私下里嘱咐我爸不要跟她这个大儿子来往,我妈也告诉我爸这样爱赖账的人不得不防,但爸爸却自信满满地说:“他跟别人能赖账,跟我不会。”

结果,大姐的聘金就这样被那个堂叔骗光,结婚时只能备点简单的嫁妆。大姐至今还记恨爸爸,怪爸爸不顾自己女儿嫁到别人家受气,也要死撑自己的脸面借钱给外人。

我们四姐妹都还小的时候,妈妈喂了一头猪准备过年杀,一是过年给孩子们解解馋,二来猪油能解决接下来一年的油水。但爸爸不由分说把那头年猪赶去送给二叔娶亲用。

这样的事爸爸做过太多,数不胜数。乞丐从门前过,爸爸也要留在家里吃住。过路的货郎,爸爸也会留。根本不顾我们这一帮已经长大了的女儿的感受……

相比爸爸为所有外人付出而忽视了自我及家庭。我家二姐便是另一个极端。她付出倒是为家人,但是结果跟爸爸一样,成了一个没有自我的拖累症患者。

二姐只长我七岁,但从我记事起,就是二姐带我。陪我读书,哄我睡觉。中学辍学后尚未出嫁的二姐肩负起我和三姐的学费,干起每天四元钱的手工活,一干就是四五年。

结婚生子后,二姐为了能给孩子挣点零花钱,也帮姐夫贴补家用。她不顾自己的身体孱弱,干起了养殖业。起早贪黑去割草种田,左手落下了毛病基本半残。除了赡养尖刻的公婆,她还要兼顾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大姑姐,并帮着大姑姐抚养儿子。

终于熬到自己儿子长大成人能脱离妈妈怀抱了,爱找茬挑刺的婆婆也去世了,二姐又肩负起给姐夫“当娘”的使命。姐夫原本就是个妈宝,能力不行没担当还是个惹事精。有什么事都要问二姐意见,在外面惹了乱子也得二姐去收拾烂摊子……但二姐却百炼钢成绕指柔,不离不弃。

原本我只是以为二姐是付出型人格,姐夫是索取型,一个无私一个自私,她俩也算互补才能坚守这么多年。现在才明白,二姐也是拖累症患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姐很享受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这也是拖累症患者的一个特征。拖累症患者总会主动寻求需要帮助者,在被帮助者们那里,拖累症患者才感觉自己有价值。

显然,拖累症患者对其甘心帮助的人是有利无害的,但对自己却是非常有害。而且《爱是一种选择》一书中揭示了拖累症患者会遗传,拖累症患者家庭也会代代相传下去。拖累症患者对家庭和下一代危害如此之大,我们务必要学会鉴别和改正。接下来我们先看一看《爱是一种选择》书中对健康的家庭和拖累症者的家庭做出的对比,从中我们能轻易发现区别。

健康的家庭:

内心健全、和谐的父母。他们没有抑郁症,没有心理疾病,大多数时间不会产生极端的挫折感。即使过去有过消沉的阶段,也都能予以适当的处理。

无瘾的父母。包括没有显而易见的酗酒、吸毒的症状,还包括没有工作狂、发怒狂、无法控制的花钱欲、饮食失调等沉溺行为。

成熟的父母。自我满足、有能力应付生活。

父母有积极、满足的自我评价。

父母双方都致力于维系快乐的婚姻生活。

拖累症患者的家庭:

父母中有一方或双方心里不平衡,被某事所占据,沮丧、有不切实际的世界观。如果父母中一人有这样的情况,那么另一个人的注意力则被这个“不健康”的配偶占据。

父母沉溺于酒精、毒品、工作,因愤怒或渴望而憔悴,一件对一般人来说可有可无的事,对他们却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不成熟的父母。依赖子女供养、援助、忠告、帮忙的父母。

自我评价不良、自我形象扭曲的父母。

父母离婚、分居、激烈争吵、对婚姻生活感到痛苦,或是“看在孩子的分上”彼此充满敌意地生活在一起。

我爸爸的原生家庭是怎样的我不太清楚,但综上,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家的的确确是个拖累症患者家庭。我二姐生于这样的原生家庭,遗传了我爸爸的拖累症就不奇怪了。想当初,我本人也是有这个倾向的,体现在我对别人都怀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心理,不管跟谁来往必须得自己多付出才心安。谈男朋友也是一味付出,极力对对方好,结果可想而知。痛定思痛,我改变了。好在我爱看书反思,醒悟得早。否则肯定也会步我爸和我二姐的后尘。

什么好人有好报,都是扯!别人习惯了你的好,就会把你的好当成理所当然,反而哪天如果你没照顾到,人家还会说你的不是!拖累症患者简直就是费力不讨好!还有可能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说到底拖累症害己不浅,那该如何改?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不能剥夺另一个人从痛苦中受益的权利。”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一书中武志红老师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势必会从受挫中成长,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他的个人能力就能得以发展。由此,假若我们替这个人背负他的痛苦,帮他化解一切难题,那么,这个人就无法成长。

拖累症患者恰恰就违反了派克所说的这个原则。患有拖累症的人,往往看到别人的苦难,就仿佛那是自己的苦难一样,他们会用尽全力帮对方解决他的问题。 所以,当拖累症患者忍不住想帮助别人时,可以这样想:自己正在剥夺对方成长的权利,自己将要给对方提供的帮助并不是爱,而是害!所以,不要帮。

如果拖累症患者能这样做,就还有救。任何人只有自己主观意愿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时,性格的改变才有可能。假若一个人不愿意主动去改变,那么任何人想改变他都没有可能成功。 就像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例如我二姐,现在依然处于装睡的状态。

当然,对于任何改变,人们本能上都是抵触的。虽然我让我二姐明白了自己是拖累症患者,让她看到了爱还有另一种选择,并且那才是一条阳光大道。但她暂时还是宁愿沉溺在不幸和痛苦中,也不愿意立刻走上这条阳光大道,或许是因为这条路是未知的,而人总是对未知心存恐惧。

如果,你是拖累症患者,请勇敢!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也为了下一代。勇敢的做出改变,从对那些习惯性请求你帮助的人,大声Say No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