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这里的历史故事让你博古通今

科举考试都考啥?四书五经只是开胃菜,最怕的是队友找枪手作弊

2019-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木月先生

从小到大,考试伴随着我们的童年、青年一直到走入社会,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让学习好的人能够脱颖而出,一提到考试,我们已经司空见惯,小学初中的期中期末考,到了高中尤其高三,基本天天都在刷题,每周都在考试,尤其到了高考,简直是每年令万千学子既害怕,又不得不面对的一场大战,当然我们现在的考试,最基本的内容有语文、数学、英语,初高中又增加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学生可以选择修文科或者理科。那么古人的科举考试都考些啥科目呢?是不是古人考试也有选择题呢?

其实清朝的科举考试,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古人的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有三个阶段,先是童试,童试考中便是秀才,通过童试成为秀才才能考乡试,乡试中了,才能参加会试,殿试。科举考试的第一关童试都考一些什么呢?是不是很好考?

童试主要考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还有孝经、性理、西铭、太极图说、正蒙等一些比较著名的儒家经典,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国家颁布的圣谕广训、训殇士子文等。单就这童试要考三个阶段,分为县考、府考和院考。 报名通过的学子首先参加本县的县考,县考一般由本县的县官来主持,仅仅县考就要考四场或者五场,而且每一场都有固定的考试科目。

县考的第一场也叫正场,要写关于四书的内容的文章两篇,书写的体裁必须是八股文。一篇试帖诗,什么是试帖诗呢?就是考场律诗,这种律诗的题目和音韵都有固定的要求;第二场考试主要考两篇文章,一篇是写四书里面内容,一篇写性理论或者孝经论,还要默写圣谕广训大约一百字左右;第三场还是先写一篇四书内容的文章,或者写一篇经文,一篇律赋、一首试帖诗,这前三场考试每一场考完都会淘汰人,等到第四场第五场时,考官会自行出题,没有固定的规则。所以想要在科举考试中考出好成绩也是很难的。

前面说过,前三场都会淘汰,一般未被淘汰的会在每场考试完之后贴一个“圆案”,也就是每一场的录取名单,这个圆案很有特点,就是在榜的中间用朱笔写一个大大的“中”字,中字周围的一圈写上被录取的人的名字,而且这个中字那一竖上边长下变短,这也是有由来的,寓意贵字出头、吉祥如意的意思。等这几场考试都考完,会出一个长案,这才是最终被录取的人的名单,府考和院考都在当地的府城中举行,考试的内容也和县考相同,主要考一府之中的三四个县的童生。院考由各个省的学政亲临主持,院考主要考两次,一次是正试,一次是复试。正试主要考作两篇文和一首诗,复试考作一篇文一首诗。不过复试还要默写圣谕广训一百多字。

等到院试考完,考试优秀的人才能被录取,被录取的人就是秀才,秀才能进入县或者府的儒学进修,进入县学的就被称为县学生员,入府学的就是府学生员,刚入学的人都要先做附学生,最后逐渐升为增广生,廪膳生。古代的科举考试虽然等级森严,但也免不了一些不学无术的人投机取巧,企图通过作弊蒙混过关,而且这种作弊现象还很普遍,最严重的是“枪替”,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找枪手代考,那么怎么才能制止这种代考行为呢?

顺治年间出台了一项规定,每个府各个州县的县试要在同一天举行,如果发现作弊或者替考,由于童试报名必须五个人一起报,那么和这个作弊者一起报名的其他4个人也要连坐,而且给这个作弊的人作保的廪生也要被开除。这就说明在古代想要参加一场童试,不仅自身学识得渊博,还要找到四个好队友,不要被一个猪队友,耽误了其他四个人的前途。后来在雍正十三年还出台过一项更严格的规定,如果找枪手代替,这个枪手要被关入大牢三个月,再发配到偏远地区充军。那个雇枪手的人,也被发配充军,作保的廪生受刑杖一百。

即使这么严格的刑罚,童试中的枪替、冒籍、贿买一直存在。但是科举考试也选拔出很多优秀的人才,在清朝的114名状元中,很多在少年时代便通过了童试。科举考试中的连坐制,根本体现不出选拔人才的公平性,又由于很多都是由地方主持,难免会出现很多弊病,但这是穷人通向成功的唯一出路,很多出身贫寒的人,还是挤破头而为科举考试拼尽一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