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5

2021-07-05  本文已影响0人  张锋丽

说话要多站在第三方角度说

孩子问:“妈妈,我同学说我说话会让人不舒服,你觉得呢?”

昨天晚上我们一家四口出去吃饭,因为已经有一段没出去吃了,老公明天还要出差,所以决定晚上出去吃大餐,一家人可以好好地说说话。

我发现一个现象,一般在这样的场合,老大都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一些不开心的或者不解的事情都会提出来,征求我们的意见,在这时候她是放开的并且是放松的。

昨天晚上正吃着她说:“妈妈,你觉没觉得我有时说话会让人不舒服?”我看了看她,直觉告诉我一定是同学说她了,她说了让别人不舒服的话,我说:“有时候是有的(忽然发现教育时机来了),我跟你举个例子吧(就用院长讲的,一个理念下面就配一个例子),就这样讲:因为你爸明天要走,这一段你爸工作也比较忙,所以这次回来我们一家还没有一起好好吃过饭呢,所以今天晚上你爸说出来吃大餐,所以我就把你叫回来了。知道你本来是想跟同学一起吃的,回来后,看她疲惫的样子,进屋你就说,妈妈出去吃啥呢?我说你想吃啥?你说不知道,一般在吃上我们都会问你们想吃啥,你们说吃啥就吃啥,关键是有时候就你们也不知想吃啥,所以当不知道想吃啥时,就有点茫然,当时你说你们把我叫回来还不知道吃什么,还不如不回来了,我感觉你的语气明显的就不好了,不知你当时察觉了没,反正我听后感觉很不舒服,因为我了解你,所以我没有吭声,其实我已经感觉你说的话让我很不舒服了,然后就拿东西准备出去,这时你爸也问吃啥?我说你看你请人吃饭,很问对方想吃啥,有这样的吗?这时老公给了几种选择,去特味村还是二力涮锅?我看你们没有吭声,我就直接说,晚上不吃涮锅了吧,就吃菜,去特味村吧,就这样我们来了。

我问孩子你当时在家那样说话,你有感觉对方不舒服吗?她说有的。

孩子还说,一般对陌生人她会说话很直接,对熟悉的人说话还很温和,觉得不熟悉没必要那么客气,所以给不熟悉的人一种感觉,她特别的不好相处,并且说话也很不好听。

我是这样给她回复的:其实,你说话的语气跟你爸很像,骨子里是像你爸的,不过还是受我的影响有一些。然后说如果对方说的话你不认同,我教你一句:你可以说我听着你说这样的话感觉很不舒服,要表达你的感受,这样就行了,对方也会明白表达的不好,而咱也不用非常激烈的怼回去,那样双方都会很尴尬的,况且对方有时也不是有意针对你的,我看到她点点头。

然后她说有时候就不愿好好说,还说现在她很能忍。我说能忍说明你长大了进步了,不再武力的解决问题,但你不可能只跟熟悉的人打交道,因为以后上大学工作,要想把事业做大,必须要跟陌生人打交道,你说是吧?突然想到中国的外交,中国要想强大,也必须建立大国外交,跟不同国家的人打交道,她看看我觉得说得对。

然后说就是说话直,我突然想起老公,这是一样的情况,太像她爸了,我说你爸对外人都很礼貌客气,对我就是直接,是不是老公?我看向老公,闺女跟你真像,这个问题让可以你爸跟你好好批讲批讲。然后老公说说话直的问题,跟人的性格,以及说话和内心的关系有关,吧啦吧啦说了很多,孩子听后点点头。老公说话有时也会让人不舒服,这是本性,做了销售改变了很多,但骨子里还是很硬,不过趁这个机会可以让他好好说说。

我说我和你爸是两个不同的人,你爸上学的时候,他的书放的位置,别人动一下他都知道,他是一个记性和条理性非常强的人,老公听到这里直接就说,他很小的时候,在他自己的小屋里,都把自己的东西整的很整齐,现在电脑里他的文件整理的非常整齐,要找哪个东西,立马就能找到。这使我想起我自己,那是天天在家找东西,特别是有了老二,我的东西一放,回头都找不到了,问她她说拿到别的地方了,我很无语,有时找不到东西干脆不找了,不知什么时候东西自己就出来了。

然后老公说我需要改变,我说咱俩是互补型的,在婚姻里,互补型的俩人能过得好,这是规律,所以他没再说话,因为针尖对麦芒一般都过不好。

针对孩子说她说话有时让陌生人不舒服的原因我回来想了很长时间,又翻了笔记,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我看后觉得在每个人身上都可以用,这是在《沟通大师》课上院长教的:

当你说一段话给对方听的时候,你不仅要思考你的大脑发生了什么,你更要去觉察对方听完你这句话之后,他的大脑里在想什么。因为我们说话都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都喜欢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所以我们总是表达了我们想表达的,但是却忽略了对方的感受,所以对方老觉得你不理解他。这里边有个秘密,那就是他讨厌的是你不理解他,而不真的是你说了什么样的话。但是你感觉到的是他不认同你说的话,于是你就抓住说话的内容和他怼一架。于是尽可能让对方的感受好一些,而不是纠结于说了什么样的话。

看完这段话觉得说的真是精辟。

以后教孩子让孩子说话时也要多站在第三方角度来看待问题,不要只表达自己想表达的,而不顾及对方的感受,这就是教人怎么好好说话,不知现在看文章的你看完这篇文章是否有同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