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钱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作家何建明在《你也能过好日子》里写义乌:“义乌,一个中国最赚钱的地方!一个赚全世界钱的地方!一个全世界人都在此赚钱的地方!”在这个神奇的地方,诞生了无数传奇的义乌商人,创造了“小商品之都”的传奇故事。
但是,义乌“过去是个完完全全的‘一无所有’之地:既不靠海也不沿边,浙中盆地交通不便;没有资源,人均耕地稀少;没有工业基础。义乌最初唯一留在中国人记忆中的就是‘鸡毛换糖’的拨浪鼓声。”穷则思变,变则通。义乌商人披荆斩棘走出来的路,说出来也是“一把辛酸泪”。
一 、 迫于生计劈出来的路
过去,义乌人羞于谈自己是义乌人,因为他们是“被人瞧不起或吐唾沫的‘鸡毛换糖’的‘敲糖帮’”。地贫人多,食不果腹,几百年来,他们迫于生计,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直到“公元1986、1987年时,才彻底扔下那副靠赚一把鸡毛一根猪骨来维持生计的换糖担子”。
《你也能过好日子》一书里举了“典型的南方阿婆”——冯爱倩的例子。她是“一步一磕头、一跪三作揖走过来的”,说这话的时候她“眼里闪着晶莹泪花”。在“生产合作社”年代,她为了养活5个子女,有一次为了给孩子做一顿饱饭,“竟然连跨了6条门槛也没有借到一粒米”。到了1980年,她的孩子开始大了,要上学了,也为了把她的农村的户口迁到城里,她卖掉了10担稻谷,得了80块钱。为了一家人吃饱饭,为了孩子能上学、穿衣,她总想着做点小生意。80块钱哪够做本钱?所以她又托人从信用社贷了300块钱。已过不惑之年的她,拿着这来之不易的380块钱开始了前路漫漫的经商之路。但当时正是打击“投机倒把”的时候,她的丈夫都说她做生意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砸”。但她也顾不了这么多,吃饭穿衣、孩子上学这些现实压力,使她顾不了那么多的“面子夹里”,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她已是毅然决然非做生意不可了。
廿三里镇近几百年来,几乎每家每户都是摇拨浪鼓的。那时,男人们上至五六十岁,下至十五六岁,都会远走他乡去“鸡毛换糖”,女人们则负责把男人换回的物件逐一分类处置,“或制糖扎花,做些小工艺品,为当家人再次出门备货”。
从如甫村的施文建那里,了解到了“鸡毛换糖”的渊源。他说,村里土地贫瘠,播种水稻如果没有家禽家畜的毛货作基肥,水稻就会发棵分蘖不良,产量就小。一开始“鸡毛换糖”只是为了换回些肥料,后来发现还可以赢得一些可以改善生活的薄利,以至于后来逐步发展为义乌人一种谋生手段了。
二、敢为天下之先
义乌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但是能够一代又一代的人繁衍生息,靠的就是会经商的传统。但是,那些年,冯爱倩等一批义乌人开始经商的时候,文革过去没多少年,个人要想摆个摊做点小生意,他们或者是无处落脚,或者是要交出高得吓人的收费以至于干不下去。那时候,来了一位谢高华书记,他被称为历年来义乌口碑最好的县级领导。正是在他的带领下,义乌人冲破思想牢笼,敢从实际出发,在改革开放上迈出第一步。“县委以‘整顿市场领导小组’的名义,发布了义乌改革开放历史上有名的第一号《通告》。”从此,冯爱倩他们摆摊卖货再没有人赶,北门街小商小贩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那便是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的雏形。
义乌人解开束缚身上多年的枷锁之后,强大的经商基因再次喷发出磅礴力量。一大批农民走出田头入城经商,一大批能工巧匠将祖传下来的本领,重新开发到像制糖、产枣等传统加工业上。
《你也能过好日子》里有这样一段感慨:“论自然条件,地理优势,义乌没有一点可以同沿海开放地区的县市相比,就是在浙江、在金华,义乌也比别人无半点先天优势可言,然而它恰恰比别人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先行了,并且走得那么雄赳赳、气昂昂!难以想象,没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和大无畏的胆识是断不可能的。”
三、不因薄利而不为
据百度百科介绍,如今义乌的小商品商城,从针头儿线脑儿、鞋带儿、纽扣儿、拉锁儿、牙签儿到精致的礼品、精美的饰物;从鞋袜、围巾、帽子、服装到毛纺织品;从各种玩具、打火机到电视机、红木家具、各种五金工具以及电子产品,等等。凡是日用百货中人们能想到的,没有在义乌不卖的。
用小商品来定义义乌的商品范围已经不全面了,应该说,在义乌能够以低价位买到所有生活、生产用的商品。由于义乌的价格便宜,所以人们宁可用“小商品”作为义乌经营所有商品的总称。
其实,在一般人眼里,“针头儿线脑儿、鞋带儿、纽扣儿、拉锁儿……”这些能卖几个钱呢,又能挣几个钱呢?但是,义乌人硬是凭借“鸡毛换糖”的韧劲,把小物件做成大生意,把小商品做成大市场,他们不因“物小”而不为,不因薄利而不为,积小成多,积小步而至千里,以致把生意做到走出浙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一将功成万骨枯”,没有人随随便便就能成功。今天义乌成功的背后,有着数不尽、道不完的艰难和困苦。许多筚路蓝缕的义乌人,甚至倒在了“鸡毛换糖”万里长征的路上。
《你也能过好日子》里举了许多例子。
冯爱倩做生意的头年夏天,有次好不容易从金华百货公司进了2000把扇子,在往回赶火车时,因为天热担重,又空了两顿没进一口水和一粒粮,沿铁路走着走着就栽在了铁路边,怎么也起不来,幸好有位好心的道工救了她。有一次带着货跳火车,稍稍慢了一个眼神,结果差点就摔断了双腿。有次为了躲避“红袖标”检查,趴在野草堆里整整好几个小时不敢出来。有次冒雨上火车,哪知车上人太多,她就想着爬窗子,结果车滑手也滑,摔到了铁轨上,头摔掉了一层皮,火车隆隆启动了,她眼泪哗哗往外流,还好车上的好心人将她拉了上去。
施文建回忆起第一次出远门的那趟路,去一个大山区,雪大风大,出门时挑着担子没敢穿衣,一路上进不能进、退不能退,风尖子雪花儿直往他心口钻。眼看天快黑了,心头急,脚想抬得快一些,结果一不小心连人带担跌倒在路边的潭子里……他至今仍不明白自己当初是怎样从刺骨的潭水中爬出来的。待到他把货物卖掉时,衣裤全成了冰渣渣,全身上下没有一处不是通红浮肿。
廿三镇副镇长骆有华介绍说,以前离家出门去做“鸡毛换糖”的生意要有生产大队开的证明。他们有人因为半路上带的证明弄丢了,结果到了江西,不仅被没收了全部货物,而且整整被关了好几个月,当家人几经周折将其救出时,早已成了半人半鬼。骆有华自己也做过“鸡毛换糖”的生意,有一次两天两夜不见人烟,虽说早已肚皮贴着后背,但担子不敢丢,两天的路就像当年的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他说,现今一些上了岁数的人,很多人有胃病,十有八九是当初摇拨浪鼓弄出来的毛病……
何建明想起自己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春节他的小姑姑结婚,结果来了一个“鸡毛换糖”的义乌人,进村后就突然倒在了地上。参加婚礼的人将那人扶起,给口水喝后,那人醒来后,口角流淌着一丝鲜红的血痕。后来有人摇来船要送他去镇上的医院,可是那人摇摇手不愿意去,摇摇晃晃走出村子,手中的拨浪鼓掉到了路边的水沟里,听说第二天被发现死在半道上。
何建明还举了他听到的一些故事:
有位“拨浪鼓”手到江西“鸡毛换糖”,因为证明弄丢,结果人家把他当做流窜犯,在一个石场被迫干了一年的苦役。他的家人以为他饿死他乡,结果他被放出回到家时,妻子和独生女都成了别家的了。
有位“拨浪鼓”手刚出门,夜行山路,不慎双腿摔断,留下终身痼疾。80多岁的老母亲把儿子伺候了一辈子,最后还是老母亲为其儿送了终……
有位经常流浪在小商品市场的疯女人,在她新婚后,她丈夫出门“鸡毛换糖”途中,得病客死他乡。她日盼夜盼郎君回家,眼窝盼枯了,泪哭干了,几年后有一次哈哈大笑,从此变成了疯婆子……
往事“一把辛酸泪”,如今已是“谁解其中味”。不经艰难困苦,何来“玉汝于成”,谁的钱是天上掉下来的呢?没有义乌过去辛酸的“血泪史”,哪来义乌今天的“创业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