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敏感的乐观心态、客观的科学思维

2019-01-02  本文已影响324人  077e2bd30326

      最近发生的上海地铁乘客死亡事件,和北京交大学生实验室爆炸三死的事情,惨痛无比,地铁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事故了,记得北京也出现过。

      2007年7月15日,上海地铁一男乘客因无视警示信号,强行上车,被夹在屏蔽门和列车之间,列车启动后,该男子被挤压坠落隧道致死。

        2014年11月6日晚高峰,33岁的河北籍女子潘小梅,在北京地铁五号线驶往天通苑北方向的惠新西街南口站,被夹在闭合的安全门和车门中。随后车子开动,潘小梅被挤后跌落站台。

    12月27日,湖北武汉,武昌火车站附近,限高杆横穿一辆双层公交的上层。据洪山交警发布通报,目前8人受伤,其中一名伤者因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现场可以看到,限高架直接拦在乘客胸口,还有人惨遭“毁容”。

      今天我们不谈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的安全监管和措施,我想从个人如何预防最熟悉场合的风险来谈谈这个问题。

      人们往往在特别熟悉的日常环境容易放松警惕之心,比如每天上下班都要乘坐的地铁,开车经过的路线,每天都要去的工作场所(先抛开实验室的特殊性)等等,人们往往认为自己如此熟悉的环境,还能出什么危险。

    先来看看最容易发生这种风险的是什么情况呢?

    有速度的情况。交通,包括自驾车和公共交通,还包括步行,骑自行车时,比如之前有过骑共享单车摔跤身亡的悲剧。

    气候异常情况。 天气异常时,最熟悉的环境会增加不确定出行风险。

    有水火电气的情况。家里,因为有明火,有燃气,有电有水。实验室、工厂、加油站等。

    有大型可移动物体的情况。如野外、大型机械旁,工地、工厂等。

      我们要如何防止这类风隐藏于我们熟悉的最熟悉的家里,出行方式,路线,甚至工作环境中的风险呢?

1、首先思想上要树立风险发生是必然发生的意识,不要认为习惯的熟悉的流程,路线,环境就没有风险。因为熟悉所以麻痹之心渐渐成为习惯思维,关键是思想上要重视。地铁、公交车、火车、飞机甚至任何场合都会有风险,只是概率不同。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降低概率,提高安全水平。

2、对整体人群而言,比如集体秩序,大家减少拥挤,有序排队就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

3、对个人而言,提高风险意识,在对任何环境都要保持相当的敏感度,一旦风险发生,或者意识到有风险发生的苗头,就要及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减少可能的伤害。

      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的注意科学规避或者降低遇到风险的可能性。

        平时有意识的系统化学习一些安全预防知识,逃生技能等。

      风险分为个人无法控制和可以人为降低的。要客观的评估,采用科学方法应对。不能有侥幸心理。

      不可控的比如环境,就要尽量避免不安全环境,比如大风天你不要走在广告牌下,雪天注意出门防滑。

      可控的比如私人交通工具或者家里,要尽量消除隐患,比如骑单车前检查刹车,开车前检查轮胎等,哪怕是每天上下班的路也要注意车距、车速等。

    比如家里有老化的插座等及时更换,准备灭火器。不能只图省事,告诉自己既然没事再用用。

      公共交通工具和场合也有办法降低风险。比如乘坐地铁可以采取提前一些时间躲开地铁高峰期;去公共场合参加大型活动提前注意一下逃生路线,电梯懂得发生故障时按下所有楼层按钮;乘飞机可以事先选择历史统计数据事故率相对较低的航空公司,较新的机型。

    很多孩子现在出国学习,之前也要多了解可能遇到的风险,现在有些机构已经有这样的预备课程。

4、个人平时加强锻炼,经常锻炼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也可以提高反应速度和身体灵活性,肌肉力量和速度,这可以增大风险发生时的自救成功几率。

5、做好以防万一的准备。老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个人可以降低风险,但是不能寄希望在风险一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给依赖自己的人准备足够的物质条件和现金储蓄、保险保障等。

      人生是一段不可预见的旅程,我们生活在这样风险无处不在的环境,该采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应对呢?

      我想,应该是敏感的乐观心态、客观的科学思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