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我之前总是会认为我的某种行为(譬如不喜欢在父母身边工作、做事拖延)都是我的个人行为,我的行为可能是因为我成长的环境、我的基因(大脑中控制某些行为的潜在基因)等因素影响。但有天晚上我和我的室友共同夜谈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某些行为是我们所共有只不过表现方式不一样(都不喜欢在父母身边,只不过我更喜欢不听父母的指点)。后来,我也深入思考了一下,这是否说明我们(人类)的某些行为是共性,是有据可依的?原谅我在没有经过大数据数理统计之后就轻易猜测下结论(已经被男票批评每天脑子里都装得些什么),如果你也曾经这么想过,那我可真的得要推荐你读一读《怪诞行为学2》
怪诞行为学 2一、怪诞行为学?
“通常人们的某些行为有据可依,行为经济学充分体现了它的“人文关怀”,因为它还原了人性,在研究经济问题中充分考虑到了,影响人们决策选择的内外因素,包括人的情绪、社会角色等。”——《怪诞行为学》
你看,我说的没错吧。包括我今天在健身房锻炼的时候,我也发现一个事情:我男票在跑步过程中帮我调试了一下手机,他的速度由12KM/H降低到1KM/H,等调试好后(大约三十秒)他再次更换成12KM/H,但突然间就会感觉比之前更累。从实验角度来讲,当你讨厌某件事情(假设为跑步),请一鼓作气做完为止,因为在做自己讨厌事情到一定程度时,你的厌恶感会下降,一旦停止,就会中断这种适应性,等到重新开始,你的痛苦感反而会加重(所谓变速跑更能锻炼耐力和意志力)。你可能认为从事枯燥和无聊的工作,中途停下来休息一会会有好处,但这样的终端实际上减弱了你的适应能力,如果你需要重新开始工作会觉得问题更严重。最好的做法就是一鼓作气干完为止。这也让我对中国古文有了更好的理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逐之。”嗯,想到之前写文章,刚刚写了个开头就想歇一会玩玩手机,结果手机一刷就停不下来,现在或许得用这个理论来更好地约束自己。
我之前跟我同学讨论不喜欢离家更近的地方工作(当然我现在因为路途遥远等问题也很希望自己能够离家更近一点,但对于十二三岁那个年纪的我来说,我真的希望离家越远越好。)如果用怪诞行为学角度反寄生来理解,动物宁愿自己去寻找食物,也不愿意吃身边盘子里放着的、现成的相同食物。对于某些群体,或许更希望凭借自己的双手去打拼,而不是坐吃山空。
二、关于努力
我很早对努力有着错误的认识,就拿我的高考来说,我总认为把错题抄完再重新作答会能提高成绩(或许这是正确的想法),但抄题过程就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而我在不断地复习过程中总是没有特别明显的进步(不断地复习自己知道的内容,对于不知道的依旧不知道)。高考结束后,看着成堆的摘抄错题本(当然是只抄了题目没有写完答案的错题本)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我的努力方式错了,最可怕的就是乱无目的的努力还安慰麻痹自己。
人类努力的4条重要法则:
1.我们对某一事物付出的努力不仅仅给它带来改变,也改变了自己对它的评价。
2.付出越多,产生的爱恋越深。(所谓的宜家效应,是购买一些半成品,享受自己组装、自己劳动的乐趣。对我而言就是我看着自己抄了很多的错题但并没有理解出题人的意图,只是机械性的摘抄不求甚解,付出了太多反而让自己产生错误的成就感,更是沉迷于抄题无法自拔)
3.我们对自己的作品估价过高,这一偏见深入骨髓,还会误以为别人和我们的想法相同。(孩子总是自己的好)
4.如果付出巨大的努力仍然没有获得成功,我们就不会感到过多依赖。(高考结束后,我看着自己抄完的本子,真的是恨不得打醒那个只抄题不做题的自己,对于抄题留下的本子也不知道被自己放置了在哪里)
三、理性消费
几个月前,因为自己心情放飞的原因购买了大量衣物(冲动消费),买时一时爽,买完看卡余额就后悔。反思了自己购买时候的心情(别人也有这样子的裙子,很好看,我穿上也很好看,买了它。那件衣服也好看,正好搭配这个裙子,买了它)。由于无法预测快感适应可能达到的程度,作为消费者,我们逐渐增加消费,希望买来的新玩意能让我们更幸福,但这种快感只能保持几个月。这个推动“别人有,我也要有”的怪圈被称为“快乐水车”。鉴于人类适应的倾向,适当的降低购买进程速度,可以让钱发挥出更大的“幸福购买力”。放慢愉悦过程,一套新的沙发能够让你高兴几个月,但沙发带来的兴奋感没有消失之前不要购买电视机。如果你想减少消费,长痛不如短痛,从长远来看,痛苦的总量肯定会小一点。
或许,下次我再买东西之前,最好像《极简生活》中介绍的那样,考虑好到底需不需要,是否会增加我再次购买其他物品的意愿。列一个list,先买最需要的,等到第一件物品的快感期消失后再慢慢的购买。
四、捐赠与报复行为
我有的时候会在支付宝或者微信上去做一些小的捐助,特别是朋友圈看到某个家庭更我同岁的学生受到疾病的折磨我的心头都会一痛,但对于大型的义捐义卖等帮助某个地区建立希望小学的活动,我总觉得自己杯水车薪,很难去让自己风险更多的爱心。如果信息没有具体到个人细节,我们就不会很有强烈的同情心,结果就很难采取行动。(例如被援助对象一定要有具体并且是细化的描述)
我和男票在逛街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乞讨者,虽然我很想帮助他们,但心理总是回想起之前的那一则新闻(被救助的乞丐居然有一套别墅),我甚至有的时候会鄙视那些手脚健全,身强体壮就去乞讨的人。人们过于轻信他人,而这一信任的解绑您因素也揭示出为什么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社会契约一旦被破坏,我们就会付出自己的时间和金钱,让违约者受到惩罚(某些非理智的情况下会产生报复行为,为了获得心理的快感,并得到所谓的平衡感)。
五、亲密关系
我之前会问男票一些很神奇的问题(譬如他对于某些问题他从男生心里角度是如何思考的,男票会选择跳过话题;我也同样问过我的室友,我室友也觉得很难回答)但下次我再提出某个问题的时候,他如果还是选择转移话题,我的情绪就会觉得他是在逃避(或许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好回答,回答不好反而会让我生气),但现在我会让自己从自我羊群效应角度思考:观察自己的行为不断模仿之前的行为。不过某些情绪的作用会继续长期的影响我们。(我们依据过去做的决定—照葫芦画瓢—但是,这个决定仅仅适用于和从前完全相同的场合和条件。)
在男女二人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不仅仅是在讨论问题的本身,还同时形成一套行为功能,这套行为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决定他们的互动的方式(争吵过程中反复强调之前的类似矛盾),在确立长期关系之前,应该密切注意哪些可能导致关系恶化的行为方式,一旦观察到早期的警示迹象,我们应该立刻采取行动。
或许,下一次讨论,我更应该从某些角度或者出一些选择让男票来判断,而不是一个简答题让他来作答。我或许也应该告诉他,他的某些行为会让我形成逃避的看法。这样更方便我们建立长期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