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护士的第三只眼
医疗仪器日新月异,让医疗水平得以一日千里,然而,一位医生永远不能忘记,我们面对面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只有冷冰冰的“病”,也不能忘记,医生的双手,是最能让病人感受到关怀和温度的。有时,双手甚至是比仪器更敏感的工具,就像第三只眼。
这让我想起董卿的《朗读者》节目中,让人敬仰的96岁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老师的手,这双手把多少生命从鬼门关硬生生的拉回来,长期不变的握手术刀使他的手关节已变形,但吴老师说,他爱护他的手胜过爱护他的脸,有时做手术,眼睛往上看,手就在底下操作,利用手感做这个手术。护士长说,他的手就像长了眼睛一样。但是这种“手感”不是一日之功就能练出来的。
这又让我想起,每天早上医护大查房,医生都会先询问病人的情况,然后用他的手去检查病人,也就是触诊,通过触、摸、按、压被检查局部、以了解体表(皮肤及皮下组织等)及脏器(心、肺、肝、脾、肾、子宫等)的物理特征;如大小、轮廓、硬度、触痛、移动度及液动感等,帮助医生对检查部位及脏器是否发生病变提供直观的重要依据。有时还可以查出仪器没有查到的疾病,同时也给病人传递了医生对他的认真、关心。这双手就像第三只眼睛让我们更能看清患者的病情。
护士的手也不例外,一次我外科一位患者去做磁共振,需要扎特殊留置针,由于患者体胖,于是工作人员请急诊科护士去扎,未成功,打电话到我科,我赶紧去看看,当我走到CT室门口,患者说:“哎呀,你终于来了,她们都没扎上。”患者伸出左臂,我蹲下身体扎上止血带,从上往下顺着血管的走向轻拍。哎!患者确实有点胖,根本看不到血管,我只能按血管的走向拍拍、摸摸,终于在左上臂肘外侧摸到一条相对直的血管,我肉眼看不见,凭“手感”应该没问题,幸运的是一次穿刺成功了,患者及家属很是感激的说“谢谢!谢谢!”到病房后多次在主管医生跟前夸我。作为护士,我们除了护理操作之外,有时我们的一个握手,也会给患者温暖和安慰,也会给患者增加信心和勇气。
我们永远都不要吝啬用手去触碰病人,我们的手就是我们的第三只眼。我们的这双手可能不是那么光滑细腻,有时还是伤痕累累。所以,请爱护我们的手。
我们还应该感谢每一位病人,我们熟能生巧的操作技术及我们所谓的“手感”都是在病人身上经年训练出来的。病人永远都是我们医生护士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