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诸子百家道学笔记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朴”?

2018-10-18  本文已影响3人  孤鸿学士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朴”?

朴,木素也,喻不加修饰。

道德真經(道藏無註本)河上公

15、敦兮其若樸

19、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28、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32、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37、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57、我無欲,而民自樸。

15、敦厚的样子就像没有被修饰的木材一样。

19、素,没有染色的丝绸。朴,没有加工的木材。都是比喻。要看到本来的样子,并保持朴素、纯真,减少私欲。

28、常德修够的情况下,就会返回到朴素本真的一面。没有加工的木材是不能作为器用的,圣人用被加工,被雕琢过的器物,才成了官长。(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

32、道是无名的,朴虽然小,但是天地都不敢统治他。(这个朴有着哲学概念,有了更深一层次的含义)

37、(老子给通知者说)道无为,万物自化。治理国家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侯王不应该以自己的好恶来干涉。万物自化,如果想要干涉的话,想一想他本来的样子,无名的时候,没有被修饰过的时候,没有被加工过的时候,没有人干涉的时候。当明白了,自化的道理时,也就不会想着要求干涉了。自己安定了,天下自然会安定。

57、(老子引用圣人的话,讲给统治者听)当国君无欲的时候,百姓就会自然复归淳朴。“无欲”不是没有欲望,而是减少“个人欲望”,“以百姓之心为心”,“后其身”,“外其身”是“不敢为天下先”。

2018.10.18群讨论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