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不要把孩子放在"轮下"

2020-01-14  本文已影响0人  尹口快乐心yao

#我读《在轮下》#

文/快乐心

"一切生物都在阳光下按照各自的生命规律活着,唯有人类却受着自己所制定框架的约束, 屈从于未必全部正确的种种条规”

                                        —— 赫尔曼*黑塞

读完《德米安:彷徨少年》,接着我读了黑塞的第二部小说《在轮下》。两本书,相同的都是少年的成长命运史。不同的是第一部书中,少年跟随内心引领,最终成长为一个精神自由人。而《在轮下》的少年处在宗教思想盛行的时代,学校教育必然受其影响,教育的重点不再是注重人性的自由发展而是遵循宗教的教义,让学生学习刻板的神学理论和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思想。在神学院教育体制占统治地位时期,跟西方教会在政治体制中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是一样的,谁不依照他们的准则和规范做事,就会被排除在外,成为人人唾弃的对象。

少年汉斯是一个人人称赞的神童。被父母和老师寄予厚望。在精神极度紧张的逼迫中如父母众人所愿,考上众人推崇的神学院。神学院里的古老优美的建筑与老师的教学体制形成一种无法享受美感的窒息空间。

宿舍颇为有趣的巧合:住在“雅典”房的并非胸襟最宽广、最能说会道的人,恰恰相反,正是一些安守本分、十分无趣的人;住在“斯巴达”的,也不是什么勇士或禁欲主义者,而是一小撮活泼贪玩、放荡不羁的旁听生。汉斯·吉本拉特被分到了“希腊”。

那些年轻的身体一个挨一个地躺着,脸颊陷进条纹的枕头里,无论之前是怎样的表情,是伤心的、还是倔强的,是愉快的、还是胆怯的,此时都被香甜的沉睡和忘却代替。古老的、尖尖的屋顶、钟楼、凸窗、尖塔、墙墩和尖拱形的回廊上方,升起半个苍白的月亮,月光洒在房檐、门槛上,从哥特式的窗户和罗马式的拱门上泻下,在回廊喷泉高雅的大圆盘里颤动,闪烁着淡黄色的光。

看着这些只有在睡梦中才能享受淡淡黄光柔和抚慰的孩子们,觉得心中一阵悲哀。凡是有个性,特立独行的孩子都会视为另类。汉斯唯一的好朋友——海纳,他蔑视功名,为学校不容。他敢于冲破牢笼,挑战自我。他偷偷逃出这个教条严苛古板的学校。如同重获新生。然而,汉斯从此就被老师认同为如海纳一样的叛徒。不再备受关注,受到冷落,放弃。汉斯因好朋友的离去,也变得神经衰落,无心学业。

小说全篇所控诉的虽为上个世纪初期德国摧残儿童身心的旧教育制度,但其中那种腐朽的神学院教育体制和追名逐利的思想束缚,又何尝不是对一百多年后我们当今的社会教育体制的弊端与只求功名、轻视伦理的指导思想的真实写照?

"亲爱的。千万别松懈,要不然就会滚到车轮下面去的!”这就是神学院的教育理念。

就这样,这个规矩与才智之间的斗争的戏码,在一个个学校不断重复上演。我们也一再看到,国家和学校不遗余力地在扼杀每年都会出现的一些突出的、思想比较深刻的、可贵的天才头脑,并设法将他们连根拔除。然而首先总是那些被老师憎恶的人,那些经常受罚的、逃跑的、被开除的学生,后来丰富了我们的民族财富。但也有一些人——谁知道有多少呢?——他们在无声的反抗中折磨着自己,愈加沉沦。

公认的好学生——汉斯最终离开神学院,成为一名工人。他无法接受自己的沦落,觉得世界都在用嘲笑的眼光看着他。当他偶然与学徒艾玛初尝爱的雨露甘甜的幸福垂怜,还没有从喜悦和回味中醒悟过来时,艾玛却悄悄离开此地,坐车回家了!这无疑又给了汉斯一个沉重的打击和一个大大的玩笑。

他本来已经开始接受现实,觉得厄运渐渐远去,幸福在慢慢靠近。当和工友们一起出外放纵喝酒时,他几乎是融入这种以前视为卑贱可耻的工作环境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顺眼和美好。然而醉酒总有清醒的时刻,他终将又会回到那个压抑的家庭中,面对父亲的鄙视,嘲笑,责罚。他借着醉酒,把自己永久安静地交给了那个他曾经热爱的钓鱼的河流。唯有那里才能彻底放松,彻底解脱。

汉斯的死,让人无比心痛。如汉斯一样,一个个可爱,上进,聪明又拥有顽皮天性的少年,不应该在车轮下,如此遭受不公的碾压。此书也给我们这些做家长的,深深上了一课。孩子不是父母的依附体,他拥有独立的个体,自由的灵魂。他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拒绝不喜欢的事情的权利。家长唯有好好陪伴,让孩子走自己的路。身心健康是每一个孩子最重要的前提保障,精神上的愉悦才能促使他拥有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的动力和自主意识。

我庆幸我的孩子没有遭受车轮下的碾压,我一直遵从他的意愿,一切由他自己选择。正因为我们的宽松和理解,让他尽情释放内在bao力,才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孩子是自由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