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的崛起
司马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候,十分佩服蔺相如这个人。
这个蔺相如,不光司马佩服他,西汉有个牛人也佩服他,他也姓司马,叫司马相如,“千金难买相如赋”的那位。
你可能奇怪,他们名字竟然是一样的。那是因为,司马相如原名不叫相如,他因仰慕蔺相如,遂把自己的名字索性改为司马相如。
蔺相如这个人到厎有多牛呢?他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从一介布衣变为赵国的上卿,上卿等同于丞相,这升迁速度堪比坐火箭。
这是一个纯粹的屌丝逆袭的传奇故事,蔺相如的成名,得益于一块宝玉和氏璧的出现。
话说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至宝和氏璧,这个赵惠文王可能得意忘形了,不知道得到宝物后应该藏着掖着,他竟然头脑发昏将这事昭告天下,结果惹事了。
当时秦国经过秦惠文王时的商鞅变法,已经变得十分强大,到了秦昭襄王的时候,秦国已经有吞并天下的野心了。
和氏璧的消息传到了秦国,秦昭襄王正愁找不到借口试探赵国虚实,这下好了,这和氏璧就是一个绝好的突破口。
秦昭襄王立即写信给赵惠文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跟赵王交换和氏璧。
乍一看,这就是个普通交易。
其实,这就是秦国抛出的一个球,就看你赵国怎么接?
你赵国如果不接这个球,说明赵国害怕秦国,心虚,我秦国也正好有借口直接打过去。
你赵国如果接了这个球,将和氏璧乖乖送到我秦国,那么我不给你城池,我就耍赖看你怎么办?
赵国君臣自接到秦王的信后,大家都拿不出一个好主意。
首先,完全不理会秦国的要求绝对于理不合,赵国好歹也是个大国,不能失了大国的体面。
如果要理会,就要派出一位使者去秦国回复秦王的要求。
派谁去呢?这个差事很难办,若是谈不好惹怒了秦国可能会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若是让赵国吃了亏赵王也不会轻易放过使者。
所以,吵来吵去,赵国竟然没人愿意去接这个烫手山芋。
正当赵国君臣吵来吵去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赵王身边的宦者令缪贤就冒险举荐了一人。
宦者令,宦官的头头,在赵国是个小官。
缪贤举荐的是他的门客蔺相如。
小官的门客,自然更是名不见经传。
缪贤举荐蔺相如的理由十分充足,他现身说法,给大家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什么故事呢?缪贤说自己曾今犯下罪过,打算逃到燕国去,结果他的门客蔺相如却阻拦了他救了他一命。
蔺相如问缪贤是否了解燕王,缪贤说很了解呀,因为缪贤曾经跟随赵王在国境线上与燕王相见,燕王私下握着缪贤的手说愿意与他交个朋友。
缪贤认为燕王既然愿意跟他交朋友,他逃到燕国,燕王必会收留他。
蔺相如却说恰恰相反,你现在去投奔燕国,燕王不光不会收留你,他反而会把你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缪贤问何故?蔺相如说,先前燕王愿意与你交朋友,是因为你有赵王这个大靠山,现在你犯罪了,要背叛赵王,你的靠山没了,你毫无利用价值,燕王怎么会收留你呢?你唯一的出路就是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上,向赵王请求宽恕,这样也许侥幸会被赦免。
缪贤听从了蔺相如的建议,向赵王请罪,最后终于得到了赵王的宽恕。
蔺相如用自己的智慧,救了缪贤一命,他也因此得到了缪贤的信任。
蔺相如的聪明之处在于,他透过事情的表象看到了本质:人家不是看重你,人家看重的是背后的靠山,不要把平台的力量当成自己的力量。
所谓聪明人,不过是能通过事物表象看到本质的东西。普通人见胜不过众人,聪明人闻一知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赵国君臣被这个真实故事给说服了,遂派一介布衣蔺相如为赵国使者出使秦国。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蔺相如完璧归赵,既让赵国占了理,也成功带回了和氏璧。
赵王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功劳,封其为上大夫。
之后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蔺相如再次陪同赵王参加会见,在渑池会见中蔺相如拼死为赵王保住了颜面。
渑池会见后,赵王因其渑池之功,封蔺相如为上卿,位置在大将军廉颇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