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思维+好产品让用户为自己尖叫》读书总结
简介
畅销产品与普通产品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若没有巨额预算、不爱营销、不开奢华的产品发布会,如何打造可持续成功的产品?本书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新颖的观点:用户并不关心产品本身有多棒,而是关心使用产品后自己有多棒。作者利用其多年的交互设计经验,生动阐释了这一观点背后的科学。可贵的是,本书并不止步于解释“为什么”,还清晰呈现了“怎么做”。
本书风格活泼、图文并茂,其对话式内容既引人入胜,又引人深思,适合于所有立志打造产品的人。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持续进步的读者也会有所收获。
感悟
先成就用户
用户并不关心你是谁,能做什么,他们只关心自己看起来怎么样。他们不会真的因为喜欢产品而说他们喜欢这个产品。他们说喜欢这个产品其实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而某款产品之所以能够成功,也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成就了用户。
成长型思维模式
喜欢接受挑战
面对挫折仍能坚持
视努力为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从批评中学习
从他人的成功中寻找灵感与经验
基于用户表现的产品竞争策略
绝大多数公司都在产品质量方面拼得你死我活,而对用户在使用产品后的收获不予重视。即使是同类产品或服务,基于用户表现是否出色展开竞争也意味着更少的竞争对手。
专家成长路径
所谓专家,就是不停的增加新的技能,能在有意识和无意识情况下构建技能,并可以不停的改进现有的技能。成为专家有两个路径,“正确的练习”和“感性接触训练”。
正确的练习目的是帮助我们构建技能。构建技能一般分为三步:“不能做”“能做”和“精通”。我们在构建技能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在“能做”这个环节,积累了太多的东西,导致消化不良。本书强调“精通半个技能完胜于有一堆半生不熟的技能”。反思自己目前最大的问题,正在于此——贪多嚼不烂。很多东西学到“认知”层面,就以为自己学会了,而在消化、固化、模式建立方面全部空缺。未来要降低知识获取的速度,把注意力集中在单点突破上可能会更好。
感性接触训练其实就是利用了试错反馈机制。我们的大脑能够学习一些我们无法学习的东西,这不是什么魔力,这是感性知识。在接触足够多的反馈之后,大脑开始发现模式和潜在的结构,伴随更多的接触,大脑开始精心的调整它的感知能力,最终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大脑也能从中察觉更细微的特征,并将信号与噪声区分开来,即使你无法解释其中的原理。所有领域的专家都在学习和利用无意识的感性知识。高质量的感性接触训练,从不做解释,他们创建的一种特殊场景,让学习者的大脑自己发现的模式。
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要进行感性接触训练,重要的是两点:一是及时反馈:二是大量的实例
天赋与专注训练
几乎没有没有一个领域受限于遗传因素,事实上“天赋”的确可能在非运动领域对高水平的专业能力有所贡献,但是这不是指针对特定领域的天赋,而是指进行专注性练习的自然能力。即使不具备进行专注练习的天赋,我们也可以学习构建技能所需的元技能。
一名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可能将其技能应用于象棋、滑雪、工程。人们发现,当某人在一个领域达到高水平后,如果还想在其他领域培养高水平技能的话,就会容易很多。他们在如何成为专家方面已经成为了专家。
刻意练习
通常情况下,刻意练习是有意识地从“不能做”到“精通”构建技能的最佳途径,专家会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刻意练习上。
精通半个技能完胜一堆半生不熟的技能,将那些需要练习的技能从A一路移动到C更有效的方式就是一次仅掌握一项从其本身看来用处不大的子技能。
刻意练习的简明规则:完成一项细粒度的任务,经过一到三组45-90分钟的练习就能达到95%的精度。在无法达到练习目的的技能上投入时间过长,你精通这项技能的可能性就越小,不如调整这项练习,将它划分为更小的任务,或者降低要求和标准。
成长路径图能发人奋进
为了帮助用户不断渴望进步,应该给予他们一份描述前进路径的指南,帮助他们了解当前所处的阶段,给用户绘制成长路径图,是动机与进步的关键。成长路径图的重点是在于提高清晰度和技能。在武术中,段带代表了你所处的成长阶段,但她也是一个工具,帮助你获得新的挑战、新的对手、更多样化的指导以及更高阶的训练。
帮助用户相信他们将会变得更出色,这很重要,帮助他们意识到他们正在变得更出色,这很重要!
蔡加尼克效应
对于未完成或暂时中断的任务,我们的大脑会为其保留一个“后台进程”,当你正在做其它事情时,你的大脑仍旧在后台消耗认知资源虽然你没有感觉到。
要想减少认知泄露,应该把认知工作委托给外部世界,设法让正确的事情成为最可能做的事情,设法让正确的行为变得自然和明显。自然的、明显的、不言而喻的动作具有很高的功能可见性。他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最能减少认知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