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家想法

家国情怀始于教育情怀

2017-04-09  本文已影响146人  eaf52186c03c

写下这个标题,缘于今天见到的两件事。

上午,在地铁里,又见到了一个乞讨的男孩,蓬头垢面,所幸他看上去没有残疾。

晚上,少爷在商场卖乐高的店里玩。一开始有一个9岁的男孩和他一起搭积木,姑且称他为小A。小A的爸爸妈妈在商场逛街,他自己要求在这里搭乐高。小A搭得很好,才9岁的孩子就边搭边嘴里嘀咕什么三分之二个根号三。我一阵好奇,就问他:你才9岁,就知道根号三,是不是上奥数啊?他很大方自豪的说:你还真说对了!在我和小A攀谈中,其实另外一个和他差不多大的男孩(姑且称他为小B),一直在我们周围转悠,又不敢太靠近。小A走了很久,小B终于鼓起勇气怯生生坐下来搭乐高。少爷开始跟他搭话,他沉默寡言,后来终于多说了几句话。他也是9岁,妈妈在楼下的超市上班。这下就明白了:他妈妈因为上班把他带到这里,他也没什么事情可做,就在商场里晃悠。再从穿着打扮、神态谈吐判断,他的父母很可能生活不是很如意——每天要忙碌奔波,挣着微薄的工资,能将他吃饱穿暖,还能上学,已是不易。我很是同情小B,尤其在春节这样的日子,父母都在孩子周围陪伴的时候。我们走的时候,小B也离开了,他在玩具展示架边一直驻足观望,那种神情,像极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里的那种眼神,让我心酸。

走在路上,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的其实并不是那种心酸,更是一种比较后的忧思。小A和小B,年龄相仿,也许天资差不多,可是由于出身不同,可能在小小年纪就注定了今后不同的人生道理乃至命运。更不用说那个在地铁里乞讨的男孩,比起他,小B已经算是很幸运的了。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虽然年龄越大,这种理想主义愈加打上现实的烙印,渐行渐远。我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多年的从教生涯让我对教育又多了一些关注乃至责任感。这二者的结合,让我成为一个对教育颇有些理想情怀的人。“教育平等”,看上去很美,可是却从来没有实现过,中国没有,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前几年我们在谈“阶层固化”,后来发现“阶层固化”始于“教育固化”,而且发现这种“固化”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存在的。我在想:如果给予所有的孩子同等的教育,同等的机会,我们是不是就不会浪费一个人才?我们是不是就能“人尽其用”?我们是不是就能让我们国家强大的目标更早一天实现,实现得更好?多一份机会,就多一份希望。可是,终究这是“理想”,而它的实现,看上去也只有等到共产主义实现的时候方有实现的可能。那么,现实一点,我们的社会能为缩小这种差距做点什么?也许成立公益基金,鼓励更多的志愿者去帮助“教育资源弱势”的家庭和孩子,帮助他们更好得认识世界,获得自信,赢得尊重?也许去志愿帮助他们的父母完成一天的工作,让他们和其他的父母一样,有时间去陪一陪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

家国情怀,其实不是宏图大志,更是点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爱”字,“仁爱”、“仁者爱人”。很可惜,我们很大程度上将她丢掉了,现在想要捡回来,已是不容易了,可是我们这些年也一直在努力,还是有希望的。教育的核心其实也是一个“爱”字,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和爱护,不仅仅只是过年的一点米面油盐和慰问金,更是细微的情感关怀,更关乎民族未来和希望的是关爱他们“弱势的孩子”和这种家庭里的“弱势教育”。很多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没有做到“教育平等”,却在“关爱”上做足了功课,也算是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教育无法平等的缺憾。一个去新西兰留学的朋友有一次在微信里跟我说:在这里,我真的体会了那句话——当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的时候,你也会想用同样的温柔回报这个世界。我非常欣赏这句话,所以我给今天的随笔起了一个标题——家国情怀始于教育情怀。我们把教育做好,实实在在地做好,可能就是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又做了很大一份贡献了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