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你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桃花庵歌》
这世上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们不需要头悬梁锥刺股,却能学富五车,纵横古今。
有一个人就是这样,他生于江苏吴县,当李东阳,李梦阳在文坛各领风骚的时候,他正准备进京赶考,博取功名,尽管最后他并没有成功,但是他的名字却被后人所熟知,流芳百世。
他就是位列江南四大才子榜首的唐寅,后人多称他为唐伯虎。
弘治十一年,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乡试前一天,唐伯虎与三位好友一起吃饭,在酒宴上他口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
三位朋友没有任何异议,因为他们知道,唐寅有资格说这话。
这三位朋友分别是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他们四人被称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事实证明,人才就是有口出狂言的资本,唐伯虎确实在乡试中得了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梁储还把卷子给了程敏政看,他看了之后十分欣赏,并在心中默默记下来唐寅这个名字。
然而就是因为梁储的这一举动,为今后发生的事情布下了重重疑团,至今也无人知晓。
第二年,唐伯虎进京赶考,很多人都认为他会有着无比明亮的未来,而他也信心十足的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
在途中,唐伯虎遇见了同样是赶考的举人徐经——这个影响他一生的人。
考试结束后,唐伯虎信心十足,面带微笑的离开了考场,他认为自己考上进士已经是一定的事了,与此同时,也有一个人同样面带微笑地走出了考场,没错,他就是徐经。
然而,结果是,唐伯虎落榜了!
差役来到他的面前,将他当做犯人关进了狱中。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认为是徐经搞的鬼,可是吧,徐经也被关了进来,同时还有程敏政。
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源于考卷中的一道题,在那次考试中,考官出了一道十分费解的题,除了两个考生外其余考生都没有找到题目的出处。
当然这个例外的两个考生就是唐伯虎和徐经。
那很多人又开始疑问那和程敏政有什么关系,事实上,程敏政就是那次考试的主考官,他看到只有两个人答出了这道题,当即决定,要在这两个人中选出今科的会元。
当然,当时明朝的制度是,主考官只能看到卷子,并不能看到试卷是谁的,类似我们今天的高考,想走后门都不行。
到这里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答出来就说明你这个人很厉害嘛,而且本来唐伯虎就是才子,能答出来也不是不可能的,至于徐经,这个就得另说了。
惹出事的就是唐伯虎那口出狂言的性格。
当日考试结束后与同期考试的人聚会,然后他这个老毛病又犯了,当时大家正在猜谁会夺得会元,这时唐伯虎说了一句话:
诸位不要争了,我必是今科会元!
好吧,祸从口出。
这成绩单还没下来,你怎么就知道你是会元呢?你就算是自信,那也太自信了吧?
随后,就有人向官府告状,随即这件事就被皇上知道了,皇上立即找人调查,没错,今科会元就是选定了唐伯虎,而选定他的人就是程敏政。
这件事被传的满城风雨,时任给事中的华㫤就把矛头直接指向了程敏政,认为程敏政提前泄露了考题。
经过审理,程敏政被勒令辞职,徐经贬为小吏,不得为官,唐伯虎也被贬为小吏,不得为官。
当然那个爱告密的华㫤也被贬官了。(很多人应该解恨了吧,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华太师就是以华㫤为原型的)
唐伯虎: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事情到此为止,但事情的真相是什么还真的不知道,也没有人知道那道考题究竟是什么,也有很多人认为唐伯虎是知名的才子,怎么可能会作弊呢,但是别说,以当时的制度还真的有可能,至于什么制度我在这里也不多赘述了。
事情就此结案,很多人都为唐伯虎感到可惜,这么才华横溢的才子竟落得如此下场。
徐经也是感到很愤怒,功亏一篑,对科举恨之入骨,并告诫他的子孙,读书一点用也没有,你们就不要读书了。这个告诫还真的起到了作用,他的儿子的儿子的儿子十分不爱读书,只喜欢四处旅游,取名徐振之,后人又称他为徐霞客。
唐伯虎回到家乡后,原先笑脸相迎的乡亲们各个都是藐视与鄙视,并不断遭到歧视与侮辱,他彻底绝望了。
从此他开始流连于各大妓院。由于其文采出众,诗词书画也样样精通,也使得很多人喜欢他。所以后人也用风流倜傥来形容他。
可是谁又知道他那纵情于歌舞声色的笑容背后,有多少的酸楚。
也许我们应该感谢那次考试没有考上,如果当时他真的考中了会元,也许他就只是朝廷的一个小官,也不会有他现今的艺术,他的诗词书画无人能及。
明嘉靖二年,这个历史上出名的才子就此结束了他坎坷的一生,归于沉寂。
后人在许多的影视剧中都将唐伯虎描绘成一个搞笑的角色,但事实上,真实的唐伯虎是个意气风发的才子,是个怀才不遇的年轻人,一生没有被重用,一生坎坷。
唐寅,字伯虎。
他的名字终究被后人铭记,萦绕千载,从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