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风景独好江苏省

灵山金刹偎斜阳——无锡一日游

2018-09-09  本文已影响69人  梦暖倾城的小屋
灵山金刹偎斜阳——无锡一日游
2012-10-28

近来事忙,竟没有像样地休过假,正巧老公的朋友撺掇他去无锡逛逛,借此机会我也一并跟了去。

我们是周六下午两点出发,到无锡已经是傍晚了。晚饭后,趁着好月色观看市景。

无锡自给自足,富裕安宁。生活节奏比杭州缓慢,像一块植被,因为土壤营养丰富而格外健壮。即使在闹市区,来来往往的人群照样从容淡定,他们的脚步一直以来都和喧嚣急躁无关。

我们住的地方是小吃一条街,小吃和海鲜齐上阵,灯火通明。

有一家“江南人民公社”经营湘菜。《东方红》的音乐震天响。“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勒紧裤腰带干革命”的标语特别醒目。服务员统一穿着草绿色军装,系着宽腰带,别着毛爷爷像章,背着一个深绿挎包。菜品一般,味道已经由湖南妹子的麻辣因地制宜成了无锡姑娘的甜辣。

第二天,我们一行人特意去吃本地小吃。“笑来喜”的灌汤小笼,皮薄、馅多、汤汁厚。唯一叫人不习惯的,味道竟是蜜汁般香甜。吃了一两个就很腻了。“笑来喜”一大早就没有了座位,客人多得服务员打包都来不及。

吃完早点,我们开车前往灵山胜地。路上经过太湖,湖面浩浩汤汤,可惜阴霾天气看不太清楚,甚为遗憾。灵山胜地是无锡有名的一处人造景点,耗资13亿,汇集全国众多匠人高手的心血,称它“巧夺天工”一点也不过分。

时间有点紧,但穿花抚石,依然可以看个十之五六。

灵山金刹偎斜阳——无锡一日游

从贵宾通道进去,左手边是曼飞龙塔,凹凸灵动,中间一尊主塔,周围五个小塔围成圆形,每尊塔顶都有铁质的流苏。

灵山金刹偎斜阳——无锡一日游

塔对面是五坛印城,五座城池,黄顶红瓦黑色花窗,格外醒目。

曼飞龙塔是罩着纱丽的年轻女子。五坛印城是坐在蒲团上诵念经卷的老僧。阳光下,两者相映成趣。

一路走来,刻着楹联的牌坊不少。有一条楹联,上写:“若无闲事绕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细品禅意弥长。

灵山金刹偎斜阳——无锡一日游

再往里走,就看到核心建筑——梵宫。背靠灵山,气势恢宏。当我们走进梵宫的一瞬间,即被深深震撼。精细,毓秀,雄浑,辉煌,哪怕我们拥有江淹的五色神笔,也写不出一首诗一篇赋来准确形容。

地砖凿花,线条流畅,我们舍不得踩,只能穿着鞋套小心翼翼地踏过。

屋顶中央是一幅星辰图,星辰的形状和夜空的颜色每隔几秒就会有变化,其他地方是相同的花卉,每一幅都是一样大小,一样浓淡,一样笔法,让人咂舌,这得多辛苦才能画出来?老是仰着头一点一点描恐怕脖子都要断了吧。

壁画嵌了璎珞琉璃,贴了金箔。柔和的灯光一打,配上梵音,分外庄严,让人顿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超脱之感。

难怪孙行者天不怕地不怕,到了西天,见了如来,还是乖乖地被感化。

除了壁画,四周各类的木雕花卉也值得一看,据说此地的木雕全部来自东阳,集合了100个能工巧匠耗时3个月才完成。叶绽凝碧花绽鲜,雕镂得真精。

宫殿很大,各个厅里陈设着不同的工艺品,都是和佛教有关的。

白玉罗汉身着僧衣,简朴清净,形骨奇特,姿态不拘,讲说佛法,给众生种植福德。

十二生肖或持拂尾,或持如意,或持金瓜,或持玉环,或持火球,或持法器,或执佛礼,或入禅定。

敦煌仙子,祥云缭绕,裙带翩翩,个个体态轻盈,巧笑倩兮。

梵宫还有一场免费的《灵山吉祥颂》,大概20多分钟,讲的是释迦摩尼放弃世俗荣华得道成佛的故事。立体环形荧幕,异域风情很浓。

看完梵宫,不能不看灵山大佛。

灵山金刹偎斜阳——无锡一日游

大佛立于山麓之间,双耳垂肩,手心是一个法轮的图案,高88米,人爬到它的莲座上就像一粒芥子。

大佛底下是香火兴旺的寺庙群。庙前是百子弥勒的雕塑。一百个孩子在弥勒佛身上嬉戏,或跑,或站,或躺,或倚,或笑,或哭,或忧,或怒,没有重样的。

庙里正在做法事。钟磬声声,木鱼笃笃,佛号长远,信徒们顶礼膜拜。

我立在大殿前鉴赏佛像。只见释迦摩尼肩佩鹅黄缎子披风。其他菩萨一色的黄绸披风。只有观世音是银白莲花斗篷,脸庞丰满,项带珠花,手握杨柳净瓶,目如朗星,唇带笑意,大慈大悲。

出寺庙,门口有一大片木头架子挂着祈福牌子,大多是祈求佛主保佑家人平安,也有考生希望自己考个好学校,也有大龄剩男剩女求姻缘的。风吹过,牌子上的铃铛丁零作响,不由人叹一句:“佛主真忙!”

祈福完毕,我们来到九龙灌玉。这个景点是一个很大的广场,有一幅佛主讲经的大型浮雕。九龙即九个喷水池。它们跟随者佛乐的节奏把水柱以各种优美姿态摄向阿育王塑像。

围观的人群喜欢边看边接圣水,沾沾佛主的雨露恩赐。广场上鸽子特别多,黑尾白翼,肚子肥硕,不怕人,飞不高,和小孩子特别亲密。

参观完九龙灌玉,旅行基本就结束了。只是回来时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

梵宫的精湛技术让国人大开眼界,可为什么传统工艺仍然避免不了衰落的命运呢?

中国自古重农抑商,手工作业者在现实中并不招人待见。“士农工商”永远把商人置于社会地位的末端。得不到基本的尊重,哪里谈得上主动创新呢?

很多时候,工匠只是出于谋生的考虑,不得不被迫提高自己的工艺水平。于是,为了防止“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有了一大套门户之见辈分之别,还有了“留一手”的戒备。

江湖规矩在维护自身的同时也锁住了前行的脚步。即使有好苗子,也照样得在“祖制”的大铁帽子下低头。久而久之某些传统工艺濒临失传也不奇怪了。

而在日本,有一个称呼叫“职人”。任何行业的能工巧匠均呼为职人。社会对他们并没有轻视的意思。这些职人也很为自己能成为行业中的翘楚而骄傲。所以,那里百年老店众多,深受客户信赖,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

如果我们能像邻国那样重视他们,发展他们,何至于今天大张旗鼓地保护非物质物化遗产呢? 因为,凡是我们意识到要保护的,基本上快要失去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