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我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影响

2024-02-10  本文已影响0人  是静姐啊

先说说我父亲对我的影响,最重要的影响有3个。

1、只要你想要,你就努力去得到。

这要从父亲的身世说起,我老头儿生在三十年代末,家在农村,四岁没了妈。不要纳闷儿老头儿的年龄,我父母50岁左右抱养的我,所以,懂的。

那会家里孩子多,我大伯,我爸,我大姑二姑,二姑当时才一岁多,那么小的人儿,可怜得很。

开始跟着我爷爷生活,后来大一点,大伯取了亲,成了家,这一堆孩子就跟着我大伯生活。长嫂如母嘛,家里总算有个女人照料。

但好景不长,大伯母接二连三生了几个娃,照顾自己孩子似乎变得更重要,也合乎人情。

我爸说,那会家里地方不够住,他就只能搭张床睡在牛棚里,一直到结婚,才不跟牛睡一起。他在牛棚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睡的地方都没有,哪有钱供他们几个读书呢。

父亲读书心切,一定要读,说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可家里没钱交学费啊,怎么办?自己挣。

那么小的孩子,靠什么赚钱呢?

起早卖香油。

我爸说,他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挑上香油单子,走村串户去卖香油,卖到七点多再赶去学校上课。

就这样,家里补贴一点,他自己挣一些,硬是把初中读完。
然后考中专,那个年代流行上中专,本地的没考上,他就和同学相约,步行去山东泰安考。

没有地图,没有交通工具,几个小伙伴从徐州步行到几百里路以外的陌生地去考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考上了山东畜牧兽医学校,这个学校现在还在,叫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我爸说,家里勉强能给凑出学费,却凑不出生活费,他在学校的生活极度艰苦。

没钱吃菜,就用盐巴泡水,就着馒头吃,最后吃到尿血。

过年放寒假也没有回家的路费,他就和同学一起,光着脚走回来,几百里路啊,说是路上有雪,怕鞋子走湿走坏了,过年就没有鞋子穿来。

有了文化,有了文凭,有了技术,也就有了正式国家单位的工作。

我爸,靠自己的肩膀,靠自己的一双脚,靠自己的执着,给自己奔了个好前程。

他同村的同学里,吃上国家饭的,就他一个。村里人都知道他的故事,也常讲给晚辈的孩子们听。

人的命运可以改变吗?

可以。只要你目标足够明确,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艰辛。

每当我遇到砍的时候,就会想到老头儿年少时经历的这些,再看看自己的困难,多大点事儿啊!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2、女孩子,要有养活自己的能力。

这是在离家上大学前,某天吃中饭的时候,他给我的嘱咐。
他说:“无论将来嫁什么样的人家,有钱没钱,都要有养活自己的能力,起码要工作到50岁。30岁以后再结婚,别那么早去伺候别人一大家子,趁年轻多奋斗奋斗,自己享受享受。”

从18岁到现今38岁,二十年过去,我对这两句话嘱托有了更深的理解:

2.1)女孩子,给自己一些独立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毕业的那几年。

不要那么早从一个家庭进入到另一个家。你还没有成熟,还没有很多社会阅历,工作,攒点钱,去体验跟好的生活,去看看更大的世界,眼界宽了,对选什么样的另一半过一生,有帮助。

2.2)不要依附丈夫过生活,要独立,经济独立。

要有养活自己的能力,有一技之长,不要伸手要钱,依附于别人。

“养活自己的能力”,最起码你算一算,自己“活”一个月要花费多少,这个是你经济独立的底线。一旦婚姻不幸,或者意外发生,你靠什么生活,这个保底的能力,你要有。

2.3)不做/不一直做全职太太。

就算夫家日子殷实,也不要做全职太太,要有工作,持续在工作。持续的工作不一定是为了赚取多少金钱,而是要有一个与外界同频的口子。

2.4)不要那么早退休。

我父亲说,至少工作到50岁,一直工作也可以。

我非常赞同,我也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工作下去。

昨天还和老吴说,只要我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见,头脑清楚,嘴巴能说,我就会一直工作下去。八十岁的白发老太太给人做咨询,想想感觉都不错呢。

2.5)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在职场打拼,在职场创造价值。

工作之后,每次打电话回家,父亲总是关切的问工作的情况,有没有遇到困难,工作顺不顺利,挂电话前还要嘱咐要好好工作。

虽然我是因为重男轻女以及二胎政策被生身父母无奈弃养的。但在我成长的家庭里,我父亲是没有重男轻女的概念的,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很少说什么女孩子不能做这做那的话。

我母亲会说一些,父亲没有。

生活、读书、工作,我在父亲那里接受到的讯息是:男女都一样。所以,父母最终能给到孩子的,不是多少金钱多少财务,而是一种观念,或者价值认同。

3、不善沟通职场受限。

上面两个都是好的影响,有没有负面的?有。

父亲是个直性子,用我们家乡话形容就是:“呆ai板”。不会说好坏,不会说说领导爱听的话,只会一门心思把本职工作做好。对上,对下,他都不会搞关系。

我母亲经常因此骂他不会做人。

这样的好处是,工作岗位不会有大的变动和波折;不好的是,跟他一样学历和起步的人,退休的时候都比他高1-2个行政级别。

在我的职场初期,我有样学样的跟我爹一个模样。我也认为,只要事情做得好,业绩完成的好,其他事情跟我没关系,升不升职也不是靠跟领导说好话来决定的。

结果可想而知,吃了不少苦头。幸而后期得到几位不错的上司提点,才逐渐醒悟。
.......

再来说说母亲对我的影响。

我母亲不识字,成年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山东日照的某个村(我爸在那边工作),当上了大队里的妇女干部。

后来有上夜校的机会的,她说她不爱学习,总是跟一起上课的小姐妹逃课,最后啥也没学到。

我不知道母亲为什么有了学习的机会而不学习。

晚年她一直抱怨,说自己是家里的老大姐,要帮姥姥带下面的弟弟妹妹,没有上学的机会,说我姥姥但凡给她读个高小,她一辈子会是另一番景象。

她不爱学习,却很能干。

年轻时候,挣工分给我爸买自行车和手表,因此她经常嘲笑我爸,说吃国家饭有啥,自行车都买不起。

六十年代,她跟人扒拉煤的火车,到几百里路以外的地方去进小猪苗。

回来的路上遇到发大水,火车道被淹,只能背着装小猪的蛇皮口袋下来蹚齐腰深的水步行。

步行到一座桥上,桥上的水和河里的水一马平,她说很害怕,一眼望不到头的水,只能紧跟着人往前走,生怕掉到桥下去。

每次讲到这,我都能感觉到她的后怕。

前几年又说到这件事,我说你后来咋回来的?

她说坐汽车啊。

我说你又不识字,不怕坐错车啊?

她指指自己的嘴,说,脑袋长着嘴,不会问人啊!

是啊,学了那么多知识,却容易忘却人最本来的本领。

她的一套努力逻辑在70年代以前是适用的,没文化也能干革命,文不文化不打紧。

八十年代初,父亲工作调动,回了故乡。母亲因为没有文化,只能做家庭主妇了。

我十岁以前,她在家里养鸡。

单位里统一分的带院子的房子,最大的一间,做了鸡舍。
从我有记忆起,我就跟着捡鸡蛋、数鸡蛋、卖鸡蛋。

每次攒够一定数量,有时候是六十个,有时候是一百个,她就骑三轮车带着我,到城南一个叫“南京矿“的集市上去卖,那会鸡蛋卖两毛五一个。

我没上过幼儿园,后来考上了大学,她总说不上幼儿园咋啦,在家数鸡蛋也能数出个大学生。

她为她特殊的学前教育感到很满意。

等再大一些,初中那会,我家对面的一片池塘开始动工建小区,她嗅到了商机,于是把沿马路那间屋子朝马路开了个门,开起了小卖部。

真的是“小”卖部,卖的东西只有瓜子、香烟、矿泉水、草纸这些,我记得当年流行娃哈哈的矿泉水,满瓶子都是王力宏。

对了,还有一个冰柜,用来卖雪糕的。

我也从此过上了冷饮自由的日子。

放暑假,一天吃三四根,无比的幸福。

后来听他们说,效益好的时候,一个月收入能赶上我爸的退休工资。

那会退休工资也低,才千把块钱。

甭管多少,一个“小”卖部,一家吃喝用度基本够了。

我知道,那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供我读书。

我总在周末或放假的时候跟着母亲去进货,到批发瓜子和卫生纸的市场,到批冷饮的冷库,冷库里的人大夏天都穿着棉袄棉裤。

我喜欢这样的“商业行为”。

受母亲的影响,长大后一直觉得做小买卖很有意思,也一直觉得赚点“小”钱不难,人只要努力,万万是饿不死的。

有了“饿不死”的底气,人也常懒散。

我在她的人生里很少看到“没钱怎么办!“的焦虑,却总看到“没钱就去挣啊,有什么难的”的想法。

她开小卖部的时候,都是六十多了,看,想干事业,年龄真不是问题。

我记得大学刚毕业那几年,有一回回家聊到赚钱,她说我,怕什么,大不了回老家,开个小商店,也能养活自己。

嗯,这方面她是有经验的。

母亲还爱探索和创造。

换个时兴的词叫“爱折腾”。

听到谁家做了个新菜,缝了新玩意儿,她都要自己琢磨着弄一下。

听别人说柿子可以晒柿饼子,她就把柿子串起来挂在墙边晒,因为没削皮,最后晒成了黑色小疙瘩。

从小到大,她菜做的一直不好吃,但是我却吃过她摆弄的各种东西,尤其是面食。

后来我长大了,她行动不便了,每次我提出要做个什么东西尝试一下,她总是像小孩子一样两眼冒光,还鼓励我说,去试一下嘛,弄坏了也没关系。

摆弄来摆弄去,面食方面,我也只会包饺子和包包子。
有时候我会羡慕姨妈的温顺,觉得我母亲太凶了,太强势了。
但是换个角度去看,正是这些“凶”、“强势”背后,支撑着一个胆大敢为,敢闯荡的女性。

凡事都有一体两面。

我母亲,是个挺有趣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