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最近对哲学感了兴趣,在听了王东岳老师《中西哲学启蒙课》后,梳理成文。
王东岳提到了解佛教就要从它的发源地印度开始。
一、古印度文化和种姓制度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有印度河和恒河两大河流,两河文明构成了印度农业文明的基础。由于它受到地中海文化乃至古希腊半工商业文明影响,因此古印度农业文明融汇了东西方文明,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公元前一千五百年,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三百年后,由雅利安文化和印度土著原始宗教文化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这就是著名的印度文化吠陀体系。
吠陀文化实际是古代诗歌偈子,其内涵兼具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特质。
它分为五类,第一种“内明”,就是追问灵魂的学问。第二种“因明”,就是逻辑学。第三种“声明”,就是拼音学。第四种“工匠明”,也就是技术。第五种“医方明”,也就是古医学。
公元前十世纪,婆罗门教诞生,它以吠陀为经典,以《梵书》《森林书》《奥义书》进行诠释,整合了多元的旧宗教,出现了以“梵”为最高形式,以梵天、湿婆、毗湿奴为具体形态的三大主神。同时有专职的祭祀阶层,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使教义和教团组织系统化。
婆罗门教的出现对印度造成深刻影响,导致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
印度种姓制度分为四个阶层,最高种姓叫婆罗门,也就是僧侣阶层,他们具有对婆罗门教的解释权。第二种姓叫刹帝利,武士阶层,他们掌握武力,是世俗政权的组成者。第三种族叫吠舍,他们掌握经济、土地等公共资源,是构成经济社会的主体。最低种姓叫首陀罗,他们一无所有,大多数是农民。四大种姓严格区分,彼此间不能结婚。
今天的印度教仍以婆罗门教为主体,以耆那教、佛教等其他宗教为边缘补充。
王东岳认为婆罗门教是一种压抑性结构体系文化,必然会产生另一种解构性文化与之对冲缓解。于是佛教应运而生。
总结:印度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便利性导致多种文化汇集到此,从而形成兼具有东西方文明特点的印度农业文明,并形成本土宗教婆罗门教,从而形成社会的四个阶层,而这种压抑文化必然产生另外文化与之对冲缓解,从而产生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