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走,欣赏啊
阿尔卑斯山谷路旁竖立着一块牌子,提醒游客留意山谷的美景,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这两天的体验营,对我来说,像是按下了生活的暂停键,更加真切、真情地审视已经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生活模样。
“感知”是一个理性的词汇,而“欣赏”则可以看作狭义的带有积极主观色彩的“感知”,在下文中我愿意把这两个词进行同义替换。
感知别人
聆听是需要训练的,如果在从前,我会认为这是一个假命题。通过故事大王的活动,我意识到倘若“听”只用耳朵,只能感受事实,话语里隐藏的情感和价值观则需要像剥洋葱一层一层地剥开。
U型体验营合影我们分饰不同角色来倾听刘华霞校长——作为过来人的声音,我负责观察刘校长的价值观层面,如果要理清价值观,则必然要对事实层面和情感层面进行整合。陈翔老师一语中的,现实生活中的聆听要整合多个层面,如醍醐灌顶。我自知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急性子的人,往往不等别人话说完就匆忙打断,或者回应中妄图过分加入主观化因素来影响控制别人的想法。
在感知别人的过程中,往往他/她的想法并不需要你戴着有色眼镜去进行评判啊。当有人向你倾诉困惑,可能只是想找一个人一吐为快罢,而非更迫切寻求一个客观的答案。一个好的倾听者并非是只接收信息的低头哈腰的木头,而是通过言行积极引导他人对自己的真实想法剖茧抽丝,拨开云雾见青天。
3D建模Facebook上有一组情感漫画,其中一幅翻译成中文是:“尝试逗他人开心,每天至少让三个人因你而微笑。”在3D建模时,我问cici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在办公室,cici似乎永远是嘴角上扬的状态,就像小太阳一样。
她说:“努力让自己每天都活得开心,并且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这不就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吗?”我一时诧异。或许没有预料到会有人把让自己活得快乐当成目标,并且她也很看重用笑声感染周围的人。我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然而在两个小时里透过她的模型和情感的自然流露,也能够细细咀嚼另一种声音的纹路。
感知自己
在别人眼中看到自己,无论于谁都是惊喜的事情,哪怕是陌生人。给予是相互的,付出的代价并不昂贵,有时一句话足矣,触手可及的东西却因漠视而往往很难得。一个人离开空气,几分钟就会死去,最珍贵的东西是没有价码的。
与陌生人的眼神进行交互可能是有些幼稚的,一开始还与小伙伴打趣道,你能在我的眼中看到你自己吗?倘若没有戴眼镜的话,或许是可以的,她回应道。
看见别人遇到李志芳老师,她温和而坚定,一字一字像钉子硬生生地锤进了我的心里,“我看见了你 / 你是有价值的 / 你是有能量的 / 你是有资源的 / 你是有资格的 / 你是有梦想的 / 你有能力实现你的梦想 / 你有资格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心里咯噔一下,荡起一圈圈涟漪,放大,在那一瞬间,我从一个丝毫没有关联的人的身上获得了力量,强忍着没有哭出来。说完,李老师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大大的拥抱,像是一个港湾,此时心安。
与刘华霞老师合影第二天中午,与刘华霞校长一起进餐。我一直在纠结gap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恐惧症患者往往在十字路口打转,进退维谷。刘校没有我想得那么遥不可及,前一天“成团”之后没想到她还记得我,她的话一下子就把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宛如我的亲人和长辈一般,“想清楚你最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把你未来的职业选择排序。”
刘校20多年的职业轨迹就是对“U”极好的诠释,一次又一次地放空自己,从语文老师到校长,从初中到高中,每一次将自己变成“白纸”重新开始都是在突破原有的界限,在“U”的螺旋式循环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静待花开贯穿其中不间断的是成长和发展自己,变与不变,静待花开。当周围环境没有支持时,就从自己的内心观照中寻找支撑的力量。看似幸运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坚守,而刘校知天命之年仍有挑战管理岗位的勇气,我一个20岁的人对未来的岔路为何如此畏首畏尾呢?更为幸运的是,我刚要踏入社会之时能够遇到前辈的指点和鼓舞,从前辈的征程中看到自己,看到晨曦。
感知未来
“年龄越大,资历越老,在‘U’这个模型中越习惯于下载模式,越不容易深潜下去。”第一个游戏是画出心中的“U”,我被同组搭档刘文霞校长这句话打动,隔了四五天犹回响耳边。
像我们专场的许多名师、校长们为什么要跳出舒适圈,从利益既得者重新成为改革者呢?“U”的模型中强调感知和创造,进行自我变革,对于像刘校长、王老师这样的人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吗?
刘文霞校长说,希望能够找到一根针,因为她现在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气球,希望能够扎破之后深潜“U”的底部。可能绝大多数既得利益者都因为惯性和阻力太大,甚至都没有尝试过再去下潜。不止,我们每个人不都可以理解为是浮在水面上的气球吗,只是每个人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所受的浮力不同罢。
我们眼中的“U”直到落笔之时,我也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虽有些事情无法穷究,但是经过两天充实的感知和交流,似乎寻找到了某些启发点。如文静姐画作最中心是“打碎”“重组”,妙极了,不破不立,“打碎”就像是打开自己的过程,就像是交流中运用同理心进行换位思考的过程。倘若只是打碎,而没有重组未免有邯郸学步之嫌。
有位老师说,四十而不惑,破“不惑”才能真正“不惑”。令我不禁想到“痛感”这个词,蝶变必然会经历痛感,既是带着过去的印记,也是更好地告别过去。放下正在逝去的过去,以上帝视角看待此时此刻,拥抱正在生成的未来。
以欣赏的眼光看他人,看自己,看未来。愿你看见他人的同时,也能被看见。
感恩与大家在一起的时光。2020年8月6日记。
文静老师的视觉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