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别人家的”
曾几何时,“羡慕嫉妒恨”在中国成了一个口头禅,其对象自然是“别人家的”种种,比如别人家的财富、别人家的老婆、别人家的老公、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等等,总之都是别人家的好、别人家的风光。因羡慕而生嫉妒,因嫉妒而生恨,层层递进,把这种普遍的人性的弱点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得不佩服这些人玩弄语言的天赋。
除了理想化的圣人,人性的弱点几乎人人都有,只分程度不同。有的人只是羡慕,有的人则是嫉妒,还有些心理极端者就是仇恨了。这种仇是没有理由的,不是真的有仇,就像“仇富”一样荒唐。本来这些人性的弱点不言自明,但现代人似乎以宣扬弱点、展示本能为趣,生怕别人以为他不是个正常人。譬如男子,不说几个荤段子,自己总觉得不像个真男人,没有“男人本色”。
偶尔地表达自己“羡慕嫉妒恨”的原始本性也就罢了,不少人还当真了,把这种心理情绪发挥到极致,影响到日常生活。
别人家的小孩子学习优秀,经常考第一名,于是总是责备自家孩子不努力。那个“第一名”的孩子,可能因为某项缺陷,也受着另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压迫,抬不起头来。这些酷爱比较的父母,从来不看别人家的父母是怎样的,也许他们看不出,或者是不敢看,因为会丧失他们在孩子面前训斥的底气。
又如,别人家的老婆漂亮又贤惠,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自己家的就是好吃懒做的黄脸婆;别人家的老公事业有成,人模人样,出门前呼后拥,自己家的就是一事无成,猥琐无聊,还不会疼老婆。问题是这些求全责备的人们,自己可曾想过,你配得上那样神仙伴侣么?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再优秀的人,世上总有人比你更优秀,谁能说自己世界“最”优秀?同样,世上有“最”美丽、“最”富有、“最”有权势的人吗?只要不能穷尽全世界,这些世界之“最”都是不存在的,虽然某些理论上会有。人与人千差万别,成长经历各异,有时候是没法比的,如果一定要比,难免“人比人,气死人”了。
说到底,事事和别人比,是一种爱慕虚荣的攀比心理,关键是这个“别人家的”尺度还不是量自身,却是量“自己家的”某人。这些人从不反躬自省,似乎以“别人家的”为荣,占据了利于批判的道德制高点。他们批判、破坏,但是究竟如何建设,却是不知道的。孩子学习不好,责备的人没有能力辅导,也忘了自己曾经不堪的学生时光,于是骂几句打几下,反正不是自己去考试,岂不轻松?
“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的这些人,真应该歇歇了。首先反思自己是不是“龙”和“钢”,有没有教子教夫“成龙”“成钢”的资格。如果自己只是“老鼠”“烂泥”一类,还是莫做痴心妄想了。自己先活明白要紧。
还是孔夫子说得好: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多一点检讨自己,少一点责备他人。别人家的终究是别人的,羡慕嫉妒恨都没有用,还是好好地建设自己家的,要比就和从前比,“苟日新,日日新”,每天前进一步,都是很好的。
(长沙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