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生活、文字人生旅途

香椿飘香情意绵

2020-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杏坛耕夫

清明前后是吃香椿的最佳时节。在乡村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一种极普通的植物,因为其独特的香气和富含营养而成为公众喜爱的佳品。不过,对于它独特的味道,如果有过敏症的话,只能敬而远之,望树兴叹了。

经过一个冬天的积蓄,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随着雨水的增多,香椿和其他树种一样,开始吐出紫红色的芽孢,经过“贵如油”的春雨的滋养,也就有了“有意竞争春”的热闹。自然物态,如果没有进入公众的生活视野,它们可以尽态极妍地展演自己的生命本色,从吐绿到繁密葱茏,再到衰枯,自生自灭,循环往复。可是,它们一旦与人类的生活勾连起来,原有的生命轨迹就发生了改变。生命除了原有的本色,更被附加上浓郁的人文气息。这种附加更多源于人类的诉求,人类的欲望。香椿树只是一种稀松寻常之树,但是其内隐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被人类挖掘出来,就成为人类餐桌上不可多得的佳肴。

说它是不可多得的佳品,源于它的存量越来越少。在注重养生和追求长寿的时代,只要有一种食物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人们自会不遗余力地去索取。有限的资源,无限的需求,供需矛盾催生的恶果就是货源的遭殃;还有,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至上带来的结果就是物种资源变得越来越少,那些寻常之物,在时间的淘洗中也就“物以稀为贵”的变成稀有物种。因为有了强大的需求市场,蕴涵巨大的经济潜力,所以就有了人工栽种之物。一种自然的物种,经过人力的介入,揠苗助长破坏了“十年树木”的自然规律,这样市面上出现的“香椿”就没有了原生态物种的那种味道。

毕竟不是美食家,也不是烹饪家,寻常家居的生活,对季节性很强的应时菜品的需求是有限的。所以,市场上“千姿百态”的香椿释放的磁性,还无法诱惑自己去争相抢购。要享受纯正美味的香椿,必须回到“民间”,回到乡村。说它纯正,是因为它们散落在乡村的旮旮角角,没有经过任何的人工雕琢,自生自灭的生命展演,汲天地之灵气、吸自然之精华,是名副其实的纯天然无公害食品。因职业使然,导致身份的尴尬——非农户口。土地使用权的剥夺,决定了自己对于乡村和土地来说只能以客居的身份造访。当以客人的身份回到生养自己的土地时,除了陌生感倍增,就是受到的待遇不同。“远来即是客”,既然是客人,千百年泥土培植出的淳朴好客的待客之道让自己真正体验到宾客的礼遇。拿出最好的,烹制新奇的,热情好客的亲友们几乎把家底都拿出来。这样,平时很难见到的也就足以饱口福了。当然,香椿肯定是不能缺席的。香椿拌豆腐,香椿炒鸡蛋......一道道以香椿为主料的菜肴沁出馨香摆在面前。对所谓“城里人”来说是稀缺之物的香椿,在“乡下人”眼里只是一道普通的待客菜肴。不过,他们不吝用量,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香椿的价值,不知道它的紧俏,而是出于淳朴善良的待客天性。

近乎贪婪地享受着由各种厨料烹制的香椿菜肴,海阔天空地谈论农事国事。不需要心存芥蒂,推杯换盏,谈笑风生,其乐淘淘。短暂的停留,叨扰一片。临别之时,一大包香椿已经准备好。不论什么样的天气,不论什么样的条件,风雨无阻,从来没有空手而归。

品尝着香喷喷的香椿,回放着攀摘香椿的画面,心里顿生的是绵绵的暖意。岁月更迭,时光无情。昔日那位佝偻着身躯艰难攀摘香椿的老人已经离去,但人去事未断,每一次回乡仍然会有人提前把鲜嫩的香椿准备好。在“清明时节雨纷纷”之际,站在老人的坟前,一摞黄纸化作一缕青烟,双膝跪地寄托对老人的哀思。当临行时拎着香椿,物是人非引发的是无尽的感伤。(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