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那一瞬,绚烂似永生;看不懂的错与罪
假期为了放松一下,看了一本小说《既生魄》,这是集音乐家、诗人、作家、导演多重身份为一体的作者张广天写的小说。
说到张广天,也许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他的一个音乐作品《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应该众所周知。
先说说这个《既生魄》的书名是什么意思呢,书中说:古人谓夜光为魄,阴之精神,喻月光。生长中的月,叫做“既生魄”;渐已式微的月,叫做“既死魄”。所以说,既生魄,即是永不盈满的弯月,也许就是那无尽的求知。
这篇小说开篇比较惊艳,古文体的引子,有点仿红楼梦的感觉,用一个僧人藏书的出处勾出了整个故事,就像石头记一样,假借看来的故事之名,实则乃自己的创作。真可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延续着引子的氛围,小说先从几位神仙开始说起,在珞琭子师父的指引下,三位仙人去尘世帮人渡劫。然后,故事从一个少不经事的钢琴天才少年身上展开。
这位姓涂名浚生的少年,经历了波折的一生,因经历情事令女生怀孕而被学校除名,但他非凡的音乐才华在获得国际音乐奖之后一举成名,被人赏识投资,再创建乐团、成为指挥家、创作家。
而在这过程中,他先后结识了数位女子,与她们的情事沉浮,令人叹为观止。
说到他们的情事,不得不提的一点是性,因为通篇都充斥了对性的描写,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要说写性,中国文学史上巅峰之最恐怕要数金瓶梅,我没看过金瓶梅,但是听蒋勋先生解读过金瓶梅,他说,从金瓶梅中可以看出商业文化其实是一种酒家文化,可以看到明代有人富有之后,人的感官可以放纵、泛滥到堕落的程度,这种对性无比真实的刻画,实际是对性文化的反省,也是对商业文化的反省,也让人反省当下社会。
而张广天笔下的主角涂浚生,就经历了6个不同的女子和不同的性体验,他不断求索,在性爱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这些女子,有邻家妹妹、有青梅竹马、有他人妇、有神仙、有异国美女,还有他女儿的同龄人。
在这眼花缭乱的转换中,你看不清他究竟在追求什么东西,他认识到了什么,又在坚持着什么。
这些故事,似是当代的,却又有着古代的影子,有现实世界,却还有虚幻的神话。这神话的部分甚至在一场争宠吃醋中,挑起了人仙大战。原以为不死不灭的神仙,却也被杀死、消亡。
所以,这里的神是什么呢?大约不是真的神,而是那些看起来凌驾于众人之上的人而已。既然神都不能永生,都有残缺,那人就更甚,更不堪,于是,这几段故事,都是在描写涂浚生不堪的一生,和他那些不堪的情事。
可是,这不堪的人,却也能在濒死时被救活,因为尚有情,那场夺情战,也是为情。
情是什么?是一心一意?还是见一个爱一个?不知道,只看见浚生在好几段爱中沉沦,道他有情却无情,道他无情却有情。
有时候,看着情投意合、不离不弃的两个人,却也可能转眼分离、相忘于江湖;以为是最后一段感情,却可能戛然终止在某处,又迎来新的恋人。总想着一生一世,却吃不准下一个年头是否如现在这般甜蜜,也许未来总是说不好,唯有当下,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可爱可恨,可欢可喜。也许,欲望不那么多,不会太偏激,才是长久的;也或许,那长久只是命。
谁知道呢?各人有各人的活法。
除了爱,人生也需要些别的,涂浚生的一生,离不开的除了女人外,还有他的音乐才华,这种才华让他永远不用为生计发愁,哪怕他突然被学校开除,之后再也没有上学。
从这个角度来写一个人,作为诗人、音乐家的作者张广天来说,可谓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写的是自己熟悉的东西,也很有可能是自己人生的部分影射。学生时代的涂浚生就能自己作曲,随心所欲地弹奏钢琴,他能把情绪、思想都通过乐声表达出来,他父母能通过琴声知晓他谈恋爱的内心,后来他获奖、组建乐团、创作歌剧,每每造成轰动。这些事情,因为有着作者的亲身经验在里面,写得真实而灵动。
最让人惊叹的是,张广天用诗歌来描写音乐,用对话来模拟琴声,读来震撼,在文字中也似有乐声飘出,让人陶醉。还有那些颠倒黑白熬夜写作的经历描写,我愈加觉得,那莫不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罢了。
作为喜欢写作也希望从事写作的我来讲,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看这本书,直觉惊叹,这诗歌、这文笔,这故事架构,这叙述功力,以及这触及灵魂的哲学思考,都让人震惊,都让我望尘莫及。
故事叙说手法也很独特,看故事时就好像在看电影,有画面感甚至还有声音,但是偶尔,又有背景的旁白,让你从故事中抽离出来,那一刻仿佛看到一个说书人在指着一个电视屏幕跟你在说:这个故事语焉不详,来自遥远的东方……云云。有时候,还会被这个说书人逗乐,不禁笑出声来,甚觉有趣。
这是很神奇的体验。
更神奇的体验是,****这个故事,有苏格拉底,有上帝,有道教神仙,有鬼灵精怪,很多原本不可能在一起的元素,都杂糅在了一起。
是的,如果你光被这本书的情爱描写所困住了,那你真的就被困住了,在这情爱之外,在那字里行间,张广天跟读者探讨的是一种哲学。
因为想不通人间的事,似有一个无形的手在操纵着人世间,所以,人类的意识中生出上帝和神仙;因为不信神仙,想要找到适应万般世界的道理和规律,所以人类又发明了哲学。
可是,就如信仰一般虚无缥缈,哲学也同样令人困惑。我承认,我并不懂它。不懂又如何说呢?只是无端地读罢了,也许读到某一日,突然就灵光乍现般懂了,也未可知。可正因为不懂,所以心存敬畏,需要抬起头仰视。
但不用说,那尽头处有光,只是我尚在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