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心态究竟有多重要
说到这个话题,我不得不谈谈最近看的一本小说——《佐贺的超级阿嬷》。这本畅销书是日本作家岛田洋七于2001年写下的。熟悉经济和股市的人大约都知道那个时期属于日本经济的萧条期。日本经济在80年代到达顶峰后,直到岛田洋七写下这本书时,十多年时间由于通货紧缩,经济衰退,导致失业率升高,人民生活水平降低,股市更是漫漫熊途,被国民喻为“失去的十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岛田洋七塑造了一个生活在二战结束后的家庭。众所周知,二战时期,日本由于长期对外征战和侵略,以及遭受美国原子弹的报复袭击,致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这个时期也是日本历史上最为艰苦的时期。岛田洋七之所以选择这个时代背景,目的在于启发当时处于经济萧条期的日本人民能看到生活的希望,鼓励他们走出人生的困境。最艰难困苦的时期,他们都能走出来,更何况当下的这点困难呢?
故事里的阿嬷是一位祖上世世代代都是穷人,但穷得很开朗的老妇人。阿嬷没有读过什么书,也没有高深的学问,但她有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她从不抱怨贫穷,自怨自艾,相反她穷得很自信很坦荡。在她眼里,贫穷不值得哀伤哭诉,不值得被人同情,贫穷没有什么好丢脸的,贫穷就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状态。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日子里她照样能活得精神抖擞。我甚至觉得她身上有一种阿Q精神。而这种阿Q精神用在她身上,却又是多么合适与服帖。她的阿Q精神不是欺骗自己,安慰自己,更准确的说是坦然的接受现实,笑看人生。阿嬷有句话是这样的,别人跌倒了一笑置之,自己跌倒了更要一笑置之。
即便已经穷得揭不开锅,可阿嬷从不在小外孙德永面前把贫穷二字挂在嘴边,反而却常常“欺骗”德永。当德永想在放假期间回广岛看望母亲时,阿嬷不直接说没钱买车票,而是告诉他火车冬天不开或者司机有事。虽然这都是骗小孩的玩意儿,但阿嬷真心守护的是德永那颗不被贫穷而伤害的自尊心。贫穷本身不可怕不可悲不可怜,可怕的是你因为贫穷而失去自信与自尊,以及对生活的热情与希望。不能因为贫穷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暗自消沉,或者倚穷卖穷,心安理得的享受别人的施舍与同情。我穷,你就应该帮我,我穷,你就应该让我。这种极左极右的心态都是不可取的。
当然,面对逆境不抱怨也是不够的,还需要主动出击。尽管阿嬷没有大本事,她只是一个没有学识没有技术没有体力没有任何资本的老妇人,可以说是社会最低层的人物了,但她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改善生活的困境。比如她走路时会在腰上栓一根长长的绳子,绳子末端绑着磁铁,可以把一路上看不见的铁钉铁丝等小铁物都吸过来。既不耽误走路的功夫还捡了废品,一举两得。比如她会用竹竿拦截从上游河里漂流下来的食物。她笑称这条河就像个超市,应有尽有,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不能点菜。今天想吃黄瓜,漂下来的却是萝卜。她的这种自嘲与幽默足可见她的心态之好。
照理说一个如此贫穷的人小气抠门是理所应当的了,可阿嬷对身边比她更需要帮助的人却毫不吝啬。看起来,似乎她比任何人都更需要钱,更应该喜欢钱,守护每一分钱,可阿嬷对钱的态度从不贪婪和执着。当朋友遇到困难,她会拿出仅有的微薄积蓄,并嘱咐什么时候还都可以。当德永当上棒球队长后,她会给德永买她心目中认为最贵的钉鞋。当德永因为调皮把教室的黑板弄坏后,阿嬷咬牙也要买一块新的赔偿给学校。钱财对于阿嬷才是真正的身外之物。除了看到阿嬷的善良坚强之外,我更看到她无比的自信。相比之下,我们很多人比阿嬷拥有多得多的财富,即使当下再困苦也不至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可总是担忧将来,焦虑过度。这背后除了贪婪之外,更深层的原因也是一种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表现,以为只有财富才能保障我们的生活幸福美满。而阿嬷所拥有的财富很少,却不为未来担忧,在贫穷的日子里,她始终保持着一种淡定安然却又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态。
这个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德永如何在阿嬷的影响下保持良好的心态,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卑不亢,即便赤贫也不能丧失对生活的激情与梦想。对于当今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我们来说,这个故事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就拿年前简书的征文,回忆儿时的年味来说,很多70后和80后的朋友对于儿时的年味极尽渴望与留恋,不是因为那时的年味有多么穷奢极欲,随心所欲,而恰恰是因为那个年代很穷,什么都缺,才会突出那稀罕的物质所带来的美好体验。可如今的生活,天天跟过年一样,好吃的好玩的随时都可以满足,你还会热情期盼那沦为普通而平凡的一天——除夕么?当物质丰盛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幸福感满足感不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与日俱增。如果你留心观察自己,你会发现你一直在追寻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的路上,欲望无穷无尽,直到你精疲力竭,而你却再也无法找到到最初的美好与感动。所以,适当降低对物质的需求与渴望,保持生活的相对克制与节俭,你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体会当下的生命最原始本真的味道。这就是超级阿嬷教给我的人生哲学。